1月26日,中国疾控中心对外宣布,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环境样本中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来源于该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此前,中国科学院的一项研究也将新型冠状病毒来源指向蝙蝠,相似度96%。
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与餐桌上的野味有关。
为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三部门在26日联合发布公告。公告称,即日起至全国疫情解除期间,禁止野生动物交易活动,以斩断病毒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监管部门出手的同时,网络上拒绝野味的声音接二连三地出现,不少网民呼吁:“病从口入,希望永远禁食野生动物。”
然而,长期以来,野生动物交易就屡禁不止。野猪、狍子、竹鼠……不管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还是地上跑的、土里钻的,总有人喜欢一律往嘴里塞,并美其名曰:“家养的不如散养的,散养的不如野生的。”久而久之,市面上就催生出一条猎捕、运输、销售、加工野生动物的灰色产业链。而病毒往往就在这条链上流动、变异,并传播到人群中。
事实已经证明,此次疫情的发生,就是食用野味造成的。惨痛的教训,给人们敲了一次警钟。但如何使警钟长鸣,并彻底摧毁这条灰色产业链,避免悲剧再次发生,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公众应该充分认识食用野生动物的健康风险,培养健康的饮食观念与饮食习惯,切莫为了满足一时的猎奇心理与口腹之欲而罔顾生命。管住自己的嘴,拒绝野味,对自身生命安全负责的同时,也从源头上瓦解野生动物消费市场。发现违规经营者,要及时拨打12315,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事已至此,野生动物经营者若再不痛定思痛、立马收手,那就是冥顽不化、以身试法。等待他们的必将是严厉的审判。
没有严法就没有威慑。2018年修订的《中国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主要是珍贵、濒危等重点保护动物,对非重点保护动物的规定则相对模糊。猛药去疴,只有进一步完善立法,才能做到有法可依,只有提高违法成本,才能用法律的钢牙利齿,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没有严执法就不能动真格。监管部门应该不断加强执法力度,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经营者与经营场所,彻底摧毁野生动物灰色产业链,斩断病毒的传播源与传播途径,清除疫情爆发的祸根。
杜绝野味,刻不容缓。反思之后,行动是关键。(央广网评论员 陈锐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