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起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能够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1.巨大的市场规模和需求扩张空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人是经济发展中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当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时,就会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2019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40005万人,与2018年相比,人口净增46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3.34‰。城镇人口比重超过60%,城镇化水平继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接近9亿人,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有1.7亿人,每年大学毕业生有800多万人。总体来看,中国仍然具有巨大的劳动力优势,人口红利仍然存在。
中国既是“世界大工厂”,也是“世界大市场”,14亿多人口形成了全球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对应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万亿元,首次超过40万亿元。据测算,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分别比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总额高26.6和46.8个百分点,国内消费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持续显现。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对消费造成了影响,但这些消费并没有消失,只是延期了,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能够带来持续扩大的需求空间,这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之所在,也是任何经济体都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一旦疫情结束,相关需求就会得到充分释放,推动经济增长快速反弹,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2.新中国成立以来积蓄起来的综合实力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底气所在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整体来看,当前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韧性强、动力足、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2019年,中国GDP总值为990865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预计将超过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和火车头,这使我们更有实力抵御短期冲击、应对风险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增长。2019年,我国人均GDP7089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276美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意味着我国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生活更加殷实,总体消费能力不断增强。
2019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1.55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更加协调,外贸规模实现了稳中有进,在促进增长、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1.8亿人以上。
3.全方位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形成了综合性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物质技术基础比较雄厚。20世纪80年代开始,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趋势,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格局,中国的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逐步构建起了中国企业主导的全球供应链分工网络,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体系的重要环节,许多企业和行业处于核心枢纽位置,正在由全球供应链的参与者、受益者发展成为重要贡献者。当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普遍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作为当今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的发展潜力与动能释放越充分,世界经济就会越稳定。面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供应链上虽有部分龙头企业运行受阻、关键环节供应面临困难,但在中国政府采取多种及时有力的应对政策和调控措施下,全球供应链不会遭受严重“卡壳”,中国仍能稳定和维护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根据2月24日公布的相关数据,当前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逐步提高,其中浙江超过90%,江苏、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江西超过70%。全国粮食应急加工能力复产率超过70%,煤矿产能恢复率达到76%……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全世界,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有力地稳定了全球的供应链体系,体现了对全球经济增长与公共利益的高度负责。
4.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强化创新驱动,新动能新产业快速成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这些都使得我国经济的“后发优势”仍处于集中爆发期。尤其是伴随着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取得突破,新动能快速成长,有些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同时,新中国成立70多年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日趋完备的产业体系,使得我们完全能够抓住全球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不断为产业转型升级赋予全新的动能,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增强。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9%,高于第二产业14.9个百分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9.4%,比第二产业高22.6个百分点,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6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1.4个百分点。由于疫情要求人们自我隔离和减少人与人的接触,酒店餐饮、交通旅游、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等行业受到直接影响,业务下降,成本上升,甚至关门停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根据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对疫情期间住宿餐饮企业等生活服务收入免征增值税,要求金融机构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等等,正在产生积极的效果。疫情结束后,生活服务业必将出现快速发展、持续升级的趋势,还有可能迎来服务业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新业态新模式特别是信息消费实现高速增长,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生鲜电商等新业态快速壮大,网络购物、线上课堂、远程办公、在线娱乐和智能制造等业态加快成长。数字经济已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据中国信通院测算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预计达3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5.4%。数字智能技术正在与各行各业快速融合,催生出各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性突破。
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高技术行业引领发展。在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望保持增速稳定,质量效益型增长态势更加稳固。这次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设施、应急能力建设、物资储备体系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其实正是下一步的投资增长点,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新旧动能有序转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大量依靠科技创新的新兴行业的快速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
5.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应急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法宝。汹汹疫情,再次证明了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确保国家拥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高效的执行能力。疫情发生后,党中央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对加强疫情防控做出全面部署,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凝聚起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为我们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也迅速出台了一系列对抗疫情的具体措施。在资金支持方面,财政部接连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统筹安排经费预算,用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同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切实履行好经费保障职能。在稳定金融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提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货币信贷支持力度,为疫情防控提供金融服务保障。在保障民生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就做好生活物资运输等综合保障工作,要求针对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资金、用工、能源、产业链配套等难题,建立健全重要物资供应绿色通道,及时对接各地应急运输需求,保障重要生活物资的运输需要;增加粮油、肉类、方便面、瓶装水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严厉打击哄抬价格、囤积居奇、串通涨价等各种违法行为。此外,各省区市也纷纷出台全力支持和组织推动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举措,积极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努力维护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在国家的统一调度指挥下,一系列举措稳定了市场,更稳定了人心,坚定了我们战胜疫情、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信心和决心。
(作者:黄茂兴,系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