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中的“市场之手”——
市场为媒,山海携手谱新篇
编者按
在已经成功开展24年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中,闽宁双方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心,把产业协作扶贫作为关键;始终注重发挥市场作用,让科技、资源、产业奏出动人的和弦。在近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中,一批批闽商弘扬“敢拼会赢”精神,助推优势互补产业对接、增强宁夏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造血”能力;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手把手、面对面推广技术,与当地农民共同培育新品种、开拓新市场,为产业扶贫打下根基。光明智库特邀闽宁两地企业家、科技工作者讲述亲历,并请专家就如何发挥对口扶贫协作中的市场作用进行解析。
【一线讲述】
以商招商,为闽宁深度协作添动力
讲述人:宁夏福建总商会会长、宁夏麦尔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添进
32年前,我18岁,揣着借来的3000多块钱来到银川,成了最早在这里生产糕点食品的个体户,也是福建到宁夏从事食品加工的第一人。刚到宁夏时,手里没有多少钱,是银川当地的朋友借钱给我,帮我闯过了创业之初的重重难关。
有很长一段时间,到宁夏创业的福建企业家基本是“散兵游勇”。直到1996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正式启动。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宁夏,进行了为期6天的对口扶贫考察,并在银川召开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就在这一年,宁夏福建总商会成立。
闽宁协作给在宁闽商提供了机遇和平台,也带来了责任和动力。总商会成立之初,定名为“闽宁扶贫协会”,其初心就是服务于闽宁协作。此后,一批批福建企业家带着技术、资金和销售渠道,从八闽大地向黄土地进发,从最初的几个行业,拓展到如今的建筑材料、食品加工、教育文化等20多个行业。
招商引资过程中,当客商对宁夏的营商环境有疑问时,在宁闽商们便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打消他们的疑虑。我们以产业链招商,不断补链、延链,从而打通上下游,推动全产业链发展。20多年来,总商会帮助宁夏招商引资1500多亿元,捐助各类社会公益事业资金1.3亿元。
我的两个女儿都是在宁夏出生、宁夏长大,在福建上大学后,又听从我的建议回到宁夏,对象都找了宁夏本地人。和我一样的闽商还有很多,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宁夏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
2019年年底,已有5700家福建籍企业、商户入驻宁夏,8万多名福建人在宁夏从业;近5万名宁夏人在福建实现稳定就业。
在我的企业里,90%的员工是宁夏人,大部分来自西海固地区,其中一部分来自建档立卡户家庭。随着企业的发展,每年还将新增70人至100人就业。这些年,不少员工在银川附近买了房子、结婚生子,有些员工的孩子考上了很好的大学。这给了我把企业做好的更大动力。
面向未来,我们会坚定信心,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把企业做精做强;同时,充分发挥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坚守初心,以商招商,为闽宁协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架起宁夏物产与福建市场的桥梁
讲述人:宁夏固原市福建企业家协会名誉会长林锦云
20多年来,在福建援宁干部的牵线搭桥与热情服务下,大量闽商到宁夏投资兴业、开展协作帮扶,我有幸成了其中一员。
2006年,第五批福建援宁挂职干部领队周秀光回到福建招商引资。在他的感召下,我于当年开始到固原投资办厂。
经过多年摸索与发展,2014年,我在固原市河川乡康沟村创办宁夏瑞丹苑油牡丹产业有限公司,专业种植及加工生产油牡丹系列产品,并以黄土台塬为背景,以牡丹文化为主线,打造集农业种植、生态修复、休闲观光、民俗体验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园,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牡丹园”促使当地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其中包括建档立卡户147户。看到这些村民每月有了可观的收入,纷纷告别过去的破窑洞,盖起了敞亮的新房,我感到无比欣慰。
常年往返于闽宁之间,我发现,宁夏处处都是宝:这里的人力资源丰富、特产品质优异,缺的只是通往市场的渠道;而福建市场繁荣,人们对来自西部的特色产品有一种偏好。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琢磨如何架起宁夏物产通往福建市场的桥梁,让企业找到新的发展契机。
去年,国务院扶贫办将消费扶贫纳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定点扶贫政策框架,更让我心动不已。我萌生了一个念头:在福建设立宁夏特产馆,把更多宁夏土特产推介给八闽的父老乡亲。我的这一设想得到了援宁干部的支持。第十批援宁干部李仲福主动为我牵线搭桥,在福州物色特产馆的地点,还帮我申请优惠政策。在当地政府支持下,2019年1月,第一家宁夏六盘山特产馆终于在福州马尾创办。此后,援宁干部们又纷纷向特产馆推荐宁夏各地土特产,帮助特产馆充实货源。
我们的特产馆立足消费扶贫,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宁夏特色原生态农产品,企业员工中20%以上为建档立卡户。目前特产馆已吸引38家宁夏本土企业入驻,销售宁夏滩羊肉、红(黑)枸杞、五谷杂粮、葡萄酒、固原红土鸡等300余种产品。这种模式既为福建市场增添了优质的特色农产品,也为宁夏当地农户增加了收入。特产馆开业一年多来,营业额已达4000余万元,带动就业10101人次,其中建档立卡户7122人次。在广大援宁干部的支持推动下,目前,宁夏六盘山特产馆已经在福建各地开设了11家分馆。
与宁夏结缘的15年,我深深地认识到:在闽宁协作的历史性机遇面前,只要打好资源与市场两张牌,广大企业大有可为,一定能够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从滩羊“探路”,到特产“组团出山”
讲述人:宁夏百草滩羊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云龙
这些年,宁夏盐池滩羊肉在全国声名大震,被端上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重大国际会议的餐桌,成了响当当的“地方名片”。作为多年从事盐池滩羊产业的本土企业家,我深感盐池滩羊的“诗与远方”离不开闽宁协作搭建的平台。
我出生在盐池县农村,从小就是伴着滩羊长大的。把家乡的滩羊产业做出品质、做成品牌,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2010年,我结束了在外打拼的生活,回乡创业,在从事滩羊肉加工贸易过程中,我越发感到,只有把最好的体验带给大家,才能让人们对盐池滩羊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我们自主创立了“百草滩羊泉水涮羊肉”品牌,得到了市场广泛认可。
在闽宁协作中,我和很多福建企业家成了朋友,在交流交往中,我深感自己在对市场的认知、对商机的把握上与他们存在不小差距。
在挂职盐池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泉州干部李奉恒联络推动下,一些福建餐饮和商贸领域企业家到盐池考察,对百草滩羊肉很感兴趣,也认可我们的经营模式。借助闽宁协作的平台优势和福建援宁干部、闽商的牵线搭桥,盐池百草滩羊相继落户泉州、福州。通过福建消费者的口耳相传和企业家朋友的推介,前不久,来自北京、江苏、湖南等地的企业家慕名而来寻求合作。
每只走向餐桌的滩羊背后,都有一个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养殖脱贫致富的故事。随着闽宁协作不断深入,宁夏特产开始“组团出山”。这几年,盐池黄花菜、杂粮等六盘山区土特产落户八闽大地,受到福建消费者的青睐,福建和宁夏在人文、旅游、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深化。
有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的闽宁协作事业,才有了今天福建和宁夏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总书记始终牵挂着宁夏人民,前不久又来到宁夏考察,给了我们巨大的鼓舞。我坚信,乘着闽宁协作的东风,宁夏优质特色产品一定会在全国市场大放异彩,乡亲们的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科技助力,小菌菇“长”出大市场
讲述人: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
1996年,福建和宁夏结成帮扶对子。得知这个消息,正在各地推广菌草技术的我坐不住了:作为福建的科技工作者,应该为闽宁协作出一份力,把菌草技术带到宁夏去,造福当地贫困群众。1997年4月,我带着六箱菌草种子前往宁夏调研,首次走进这片黄土地。20多年的菌草扶贫之路让我深深体会到:正是闽宁协作的好机制、好政策,让科技扶贫插上了翅膀,让贫困百姓抱上了“金娃娃”。
初到宁夏,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虽然国家补贴资金给当地群众盖了新房,但搬迁过来的村民却将房门用砖砌起来,跑回原来的山上居住。我感到,要想让当地群众安居乐业,首先要有一个短平快的项目,菌草实为首选。于是,我向闽宁对口帮扶办的领导汇报了想法,得到帮扶办支持。很快,菌草技术扶贫被列为闽宁协作项目,第二年又被列为闽宁协作重点项目。我深受鼓舞,信心百倍地投入技术攻关。此前,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大部分运用于南方,宁夏气候干燥,菌草技术需要进一步改良。经过无数次试验,我们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当地试种出了又白又大的蘑菇,质量和营养价值都很高。
但是在推广菌草技术时,又遇到了难题:当地老百姓不敢种,怕卖不出去。时任闽宁对口帮扶办主任的林月婵找到我,希望我带头包销菌草蘑菇,并承诺政府会提供担保。帮扶办的支持让我有了底气,我率先在承包书上签了字,一位福建援宁干部也在担保书上签了字。这样,当地群众才放心地种起了菌草蘑菇。
为了打通销路,我们带着产品马不停蹄地四处推销,从银川出发,跑遍了全国主要蘑菇市场。到2000年,仅闽宁村每天通过航班运输的蘑菇就接近60吨。到2007年,当地累计发展菌草生产农户1.75万户,户均收入近万元,大批农户告别贫困,走上小康之路。菌草业也由此发展成为闽宁对口扶贫的第一个产业。经过援宁群体和当地政府共同努力,如今,菌草产业链在宁夏各地得到全方位延伸。我们还帮助宁夏各地建设菌草加工厂,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加工营销体系。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我们闯出了一条产业扶贫、项目带动的“造血式”扶贫路子。
利用菌草在宁夏开展生态综合治理,也是始终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到宁夏考察时提出,要“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发生态扶贫新技术,市场化运作、产业化推进,大力发展菌草产业助力当地畜牧业发展,推动生态建设转型升级。
我相信,在闽宁协作机制的带动下,在援宁群体和当地政府支持下,借助科技与市场的双翼,宁夏的菌草产业必将越来越兴旺,必将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山绿与民富互促共赢的新路子。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高建进、王建宏、张胜、王斯敏、张文攀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5日07版)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