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地加力 促就业政策全面升级
大力度户籍放开等大招落地在即,区域“抱团引才”谋发展
眼下正值就业季高峰,我国促就业政策体系也将全面升级。《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近日,中央部委频频开会强调促就业,从释放信号看,更大力度的促就业政策有望密集出台,包括采取更有力措施稳增长促创业,对重点群体推出更有针对性扶持政策,完善新就业形态支持政策培育就业新增长点等。围绕促就业的产业、贸易、投资等政策体系也正加紧完善并有望近期推出。
地方也在铆足干劲促就业,更详实的地方版方案接二连三出炉。与此同时,长三角、粤港澳、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多区域也正“抱团引才”。专家认为,随着促就业政策一再加码,未来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同时,人才流动新版图也有望浮现。
就业季新政密集落地
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73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7%;二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1%,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二季度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求人倍率为1.22,岗位需求大于求职人数。不过,专家也指出,受内外部复杂形势影响,持续保持充分就业仍面临挑战。
近日,中央及部委频频部署下一步促就业举措。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7月25日在人社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下一步,将继续把稳就业作为首要工作目标,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为主线,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强化落实。其中,针对高校毕业生,将发布政策服务清单,分阶段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开展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秋季专场,组织线上线下和跨区域巡回招聘等。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力度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包括将采取更有力措施稳增长、助创业,拓展就业岗位。加大力度用好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的1000亿元资金,加快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推出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扶持政策。完善新就业形态支持政策,促进零工市场、灵活就业等健康发展,培育就业新增长点等。
“此轮就业优先政策充分体现了宏观政策的全局性站位,就业政策与各类宏观政策体系间联动性更强,稳增长和促就业的政策内涵连接更紧密,从而实现多方政策共促就业的格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副研究员关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各地吸引人才频放大招
地方也在不遗余力促就业,在致力于稳就业基础上更加强调高质量就业。比如,江西省发改委等19部门近日联合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稳定和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围绕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等10个方面出台58条具体举措。包括发展壮大新动能,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劳动者转岗提质就业;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催生吸纳就业新市场主体等。
不少地方则在户籍、住房、创业补贴上频放大招。以广受关注的户籍为例,人社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及省会及以下城市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精简落户凭证。地方正加速落地相关政策。武汉市日前表示,高等学校专科及以上学历、年龄不满45周岁,博士、硕士不受年龄限制,均可凭毕业证办理落户;技能人才、专技人才等符合一定条件可以申请落户。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王燕武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近年来,人才竞争逐渐演变成为城市竞争、区域竞争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由物质资本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需要充足的高技能、专业化人才支撑。加大吸引人才力度,有助于形成地区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和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不过,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指出,对于二三线城市而言,单纯通过户籍、住房、创业补贴,对吸引高层次人才作用有限,更有效的举措还在于根据当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入实际需要的人才。
区域抱团引才则成为另一大亮点。目前,长三角、粤港澳、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均有部署。比如,长三角多地建立就业创业协作联盟,将联合举办面向长三角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招聘会,此外,长三角还将加强创业投资行业联动发展。2019年“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援助计划”项目也于近日启动。
关博认为,在各地就业政策支持下,将引导更多高知识、高学历、高技能劳动者寻找人才价值“高地”和个人发展新空间。同时,区域均衡化战略也将推动改变人才向部分发达地区“超载”集聚的格局。随着人才配置结构优化,为部分中西部省份和老工业基地提供了二次赶超的机遇。
升级版政策体系待出
专家认为,当前促就业已经进入新阶段,除了加快落实中央及部委的相关部署外,还要随时关注新形势新变化,对新问题研究分析,补充新的政策措施,形成新的升级版促就业政策体系。
“特别要加强综合协同配套。在稳增长扩内需的同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有序转移,将财政、税收、投资等政策与就业政策更好地协同贯彻执行,通过不断拓展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实现更有效和更高质量就业。”苏海南说。
王燕武指出,高校毕业生仍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主体,现代服务业仍有较大的吸纳空间。下一步还应进一步扩大金融、商务服务、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的就业岗位供给。
关博指出,在就业总量指标完成情况快于预期的情况下,应把工作重点更多向就业质量倾斜,综合运用产业、投资等多种政策工具,在结构调整和扩大开放中,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完善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等基本制度。在促进新经济过程中,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衔接,推动新就业形态更加规范化发展。
据了解,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完善促就业的产业、贸易、投资等政策体系。(记者 班娟娟 实习生 陈淑兰 高文琎)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