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的藤梯挂在悬崖上,那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被称为“悬崖村”的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通向外界唯一的“出路”。也正是循着这条“路”,许多人才知道在大山深处还有这样一群人,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第一眼看到“悬崖村”的照片,远在天津的周文君就再也无法把目光从那里抽回。新闻照片里,稚嫩的孩童在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徒手攀爬着悬崖上的藤梯上学,作为一个母亲,周文君觉得自己的心一下子被紧紧地揪住。
“路”的这一端,周文君仿佛被一种力量牵引着,这些年她一次次走进大凉山,去最穷困的山村照顾老人,给他们塞钱看病;给失去父母或是家境极贫的孩子当“妈妈”,帮孩子们洗澡,给他们穿新衣,还把他们接到天津来看看“路”这边的世界。
因为在公司负责档案整理工作,周文君把大凉山孩子们的照片也整理成一份爱的档案,没想到引起了许多同事的极大关注和响应。近几年,中建三局“蓝宝”志愿服务队的年轻人们也跟着周文君一起,开启了跨越2000多公里的爱心之路。
不被人关注的小山村
昭觉县“悬崖村”嵌在美姑河大峡谷断坎岩肩斜台地上,海拔1400多米,与地面垂直距离约800米。村民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进出村子都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0多条藤梯,其中接近村庄的两条相连的藤梯陡得几乎与地面垂直,危险不言而喻。
周文君在网上查阅了许多“悬崖村”的资料,找到了阿土列尔村的电话,随后几经周折,终于联系到昭觉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哪个地方最需要人帮助,我想去那里帮忙。”工作人员告诉她,“悬崖村”被媒体报道后,得到了很多人关注,倒是有一些地方,虽然地理条件没有“悬崖村”那么特殊,但非常贫困,也没有什么人关注。
位于海拔1600多米的哈甘基点小学就是这样的地方,学校里有200多名学生,令人吃惊的是,其中有100多个孩子是孤儿。以前,山上没有医院,卫生条件很差,村民生病也不去医院,就等着自生自灭,很多人年纪轻轻就离开了,孩子便成了孤儿。
像是被遗忘在山上的小石子,那些小孩子不仅没有父母的关爱,不少还要负责照顾家里的老人。很多孩子连过冬的衣服都没有,只有在学校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饱饭。
这所小学成了周文君的扶贫点。寄捐了一批财物之后,周文君决定去那里看一看。她从天津飞到成都,再租车带上吃的、用的一大批物资,开车上大凉山。
弯弯曲曲的山路越走越难,泥泞的道路只有3米宽,旁边就是陡峭的悬崖。最难提防的,是山上突然落下的石块和泥土,那可能会要人性命。被落石挡路是常有的事,必须停下车把石头搬开,车才能开过去。
就这样,开开停停,周文君从早上开到天黑,大约8个小时才到达昭觉县。而哈甘基点小学,还在更高的山坡上。
尽管心里有准备,但初次见到这所学校时,周文君还是愣住了。学校只有几间破败的平房,房顶盖着瓦片,桌椅没有一张是完好的。孩子们全都又黑又瘦,鼻子下挂着两行长长的鼻涕。很多孩子一年都不洗一次澡。
午饭时间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他们蹦跳着端着饭到操场上吃,周文君一看,每个人的碗里只有掺杂着粗粮的米饭,连下饭的菜都没有。周文君没忍住眼泪,把身边的孩子搂在怀里。
“没有人像你这样,来了又来”
周文君去走访了许多贫困户,一幕幕情景触目惊心。走进一间土坯房时,屋里黑漆漆的,墙壁、地面都是黑的,家里连一张床都没有。那家只剩一个病人了,他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所谓的“床”其实就是在地上随意铺的纸箱皮。
周文君给他送了大米等食物,把钱塞到他手里,嘱咐他一定要去看病。那人没说话,可在他的眼神里,周文君分明看到了绝望。
就这样,她挨家挨户到村里最困难的人家探望,给每家每户都留下钱,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临走时,她都会留下这样一句话,“好好生活,我每年都会来看你。”
2017年,听说昭觉县日哈乡50户人家房子被雨水淹没,周文君立刻拿出1万元慰问金,联系当地扶贫办的工作人员,请他们帮忙送到受灾农户手里。一个皮肤黝黑的彝族汉子接过钱在雨中掩面,流下了眼泪。
周文君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昭觉县,扶贫办的工作人员感到很惊讶,他们对周文君说,“有很多好心人来过,但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你这样,来了又来。”一些村民也盼着天津的周姐出现,每次她都会带来各种物资和钱。对当地人而言,几百元可能就能让一家人吃上很长时间的饱饭。有的老人说,小周比他的家人对他都好。
周文君格外关注那里的孩子们,她知道,孩子才是当地摆脱贫困的“出路”。孩子们对周文君也格外亲昵,“周阿姨”一到学校就被孩子们团团围起来。她和其中的3个孩子结了对子,“他们是我在大凉山的3个孩子。”
她去过其中一个8岁的女孩家里,一家5个孩子住在一间房子,屋子中间放了一口锅,家里只有一个很暗的灯泡。女孩子很腼腆,怎么问也不爱说话。听说女孩子已经不知道多久没洗过头发了,“周妈妈”带着女孩到县城里,给她洗头洗澡,买了新衣服换上。
让周文君感到心疼的是,每次她问孩子们想要什么,他们都说不需要,“从来不向我提任何要求。”一个单亲的男孩子,从小到大没有穿过一双新鞋。周文君问来他的鞋号,一年四季都给他寄新鞋穿。
有人问,为什么不捐旧衣而是要买新的?周文君说,这些孩子都是我的孩子,他们也爱漂亮,应该有其他孩子一样的新衣服穿。
不善表达的山里孩子把这份爱珍藏在心里,写在给“周妈妈”的信里。一个叫沙马布且的孩子写道:“我永远忘不了您给我带来的衣服和鞋子,长大以后,我要成为一个像您一样帮助别人的人。”一年级的饿里作也在信里表达了自己的感谢:“谢谢您有一颗善良的心,温暖了我。”
从一个人 到一群人
周文君总在想,改变这些孩子的困境,靠自己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她发挥自己的专长,用镜头将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记录下来,整理成山区孩子的生活档案,没想到这一份档案引起了很多人关注。很快,许多同事、朋友都加入到帮扶的行列中来。
再次到大凉山时,中建三局“蓝宝”青年志愿者们也来了,大家给学校捐赠了2000余册书,200多套文具等学习用品,为孩子们带来了多种体育器材,还为学校建起第一个图书室——圆梦书屋。
这几年,脱贫攻坚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也改变着大凉山的面貌。那些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已经变成宽阔的柏油路,曾经破旧的学校已经拆除重建,学校里来了许多外地的支教老师。
志愿者曹潇文发现,新校舍建起来了,可一到午饭时间,孩子们还是端着碗蹲在操场上吃饭,他上前一问,孩子们才告诉他,“新教室太漂亮了,怕弄脏。”
年轻的志愿者们拉起孩子的手,教他们唱《我和我的祖国》;给他们讲解卫生小常识和女童保护知识,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志愿者中有一位是被称为“工地画家”的农民工赵金良,他举起画笔问孩子们,“说出你们喜欢的,我就给你们画出来!”出乎意料的,孩子们给出的答案,都只是老虎、小狗等动物。志愿者们这才明白,这里的孩子们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目之所及的地方,就是他们全部的世界。
第二年,志愿者们再来到这里时,给校区里安装上了多媒体设备、铺设了无线网络,让孩子们能通过无线网络与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他们更希望孩子们通过互联网,让视野和梦想飞出大山。
为了能让这些孩子触摸到更大的世界。去年夏天,周文君和“蓝宝”志愿者把几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从大凉山接到渤海之滨的天津。周文君给每一个女孩子梳洗打扮,搂着她们一起睡觉,孩子们兴奋得都睡不着。一个不爱说话的小女孩悄悄对周文君说,这是她最开心的日子,“我会好好学习,以后再来看周阿姨。”
今年6月,周文君和“蓝宝”青年志愿者特意来给这所学校毕业班的孩子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毕业典礼。孩子们高兴地跳起舞来,跳了一支又一支。
在教室里,志愿者给孩子们讲这场全民战疫,讲中建三局的叔叔阿姨们用10天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入神,眼中发光,喊着说要成为像叔叔阿姨一样,能为国家作贡献的人。
亲历了当地脱贫攻坚几年来的变化,周文君清楚,无论是让乡村脱贫摘帽奔小康,还是防止返贫、使乡村走向振兴,都需要年轻一代的努力和奋斗。而这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多获得一分爱,将来也会传递出更多的爱。
她期待大山里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出路”,而她愿意一直当他们的港湾。在毕业仪式上,她对孩子们说,“希望你们都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但不管你们走向何方,我会一直在这里,关注着你们。” (记者 胡春艳)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