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7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0.8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62%—这是今年以来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成绩单。小微企业是中国超1亿户市场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但过去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存在惜贷、惧贷、不愿贷等问题。近年来,有关部门从信贷投放、资本监管、不良容忍、尽职免责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差异化政策,让银行“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小微贷增速和户数双升
今年全国首批供应链票据、首单民营企业标准化票据、全国率先建立的小微企业数字征信苏州实验区……在中小微企业数量超300万家且占企业总数90%以上的江苏省,这些金融创新成果不断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介绍,通过“敢贷、愿贷、会贷、能贷”长效机制和能力建设,相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7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5.1万亿元,同比增长16.4%,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
在四川省,个体工商户的数量有480多万,占市场主体的比例超过70%。人民银行联合市场监管局、民营办等部门开展个体工商户“金融甘露”行动计划,重点针对没有贷款的个体工商户,开展首贷融资培育;针对有贷款的个体工商户,促进提升融资水平。截至7月末,四川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2845亿元,同比增长14.8%,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新增贷款户数5.8万户。
“在监管引领和各项政策共同支持下,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创新力度,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呈高速增长态势。”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一级巡视员毛红军说。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0.8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62%。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91万亿元,与2018年初相比,余额翻了将近一倍;较年初增速19.2%,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0.43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户数2397.16万户,较年初增加285.23万户,阶段性实现增速和户数“双升”目标。
“敢贷愿贷”添内生动力
过去,小微企业贷款常常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银行基层机构和人员为什么惜贷、不愿意贷呢?因为不划算、绩效低或者没绩效。为什么惧贷、不敢贷呢?因为不良率高、怕问责。建立健全对小微企业敢贷、愿贷的机制,归根到底是解决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问题。”毛红军说。
近年来,银保监会在资金端、内部考核、风险管理、尽职免责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差异化监管激励政策和引导措施,解决惜贷、惧贷问题。
例如资金端差异化,即通过引导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对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优惠,解决银行基层小微贷款不划算的问题。目前全国性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中均按照不低于50个基点给予优惠,一些银行的优惠力度还达到了100个基点以上。
风险管理差异化方面,监管政策已经明确提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可以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的容忍度。针对今年的疫情,特别提出商业银行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分支机构可适当提高不良贷款的容忍度。
“这些差异化的引导政策和要求,我们均专门设有指标进行考核,以监管的‘指挥棒’引导督促银行‘补短板、锻长板’,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建设。”毛红军说。
“能贷会贷”强服务本领
“敢贷、愿贷”主要是机制问题,“能贷、会贷”则更多是能力问题,对银行专业服务能力提出要求。
着力解决“不能贷”问题。在四川,人民银行支持法人机构多渠道补充资本金,减缓资本对信贷增长的约束,运用央行再贷款增加银行的低成本可贷资金。8月末,全省再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了63.2%。1-8月,全省银行向市场投放了信贷产品232个,其中信用贷款产品71个。
提高银行机构“会贷”的专业性。在江苏,各银行机构积极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创新,提升“直达小微”的金融服务能力。截至7月末,江苏省内107家银行机构依托230个线上金融产品,对10.5万户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012亿元。同时积极推广“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微贷技术”“信贷工厂”等信贷模式,助力中小微企业信贷“增量扩面”。
针对人才、技术、产品、信息等,监管方也积极推动银行专业能力建设。例如在技术方面,运用大数据帮助解决“缺信息、缺信用”瓶颈。让银行业金融机构广泛对接公共部门涉企信息数据,开发大数据风控模型,进行客户发掘、准入、授信,为客户准确“画像”。以此为基础,推广全流程线上办理、后台集中审批风控的“小微快贷”模式,有效扩大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覆盖面。(记者 李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