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王琳琳)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统计公报,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比2015年提高0.96岁,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见证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不断提升。
人均预期寿命,指某年某地区新出生的婴儿预期存活的平均年数。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不到现在的一半。
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是影响人均预期寿命的重要因素。“十三五”期间,国家启动实施了妇幼健康保障工程,2016-2019年,中央下达预算内投资100.5亿元,支持594个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投资规模较“十二五”时期明显提高,项目地区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形象面貌焕然一新。
特别是这一时期,我国通过健康扶贫攻坚行动,使贫困地区妇女儿童的健康得到了优先保障。目前,新生儿疾病筛查、农村妇女“两癌”筛查等重大项目已覆盖所有贫困地区,对患病贫困妇女儿童的救治保障力度不断加强。
全民医疗保障是人均预期寿命提高的另一重要因素。“十三五”期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截至2019年底,我国参保人数超过13.5亿人。2020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已达到550元以上,个人缴费280元,基本实现看病就医有制度保障。
2016年,我国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我国卫生健康工作理念、服务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来源:新华网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