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今年第16号台风“浪卡”先后登陆了海南和越南,然而整个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海域并没有随着“浪卡”登结束而趋于平静,今年第17号台风“沙德尔”接踵而至。
海南省气象台10月21日早间发布台风四级预警:受“沙德尔”影响,21日—26日,南海东部和中部海域、三沙海域和海南岛四周海面自东向西将有强风雨天气。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虽然两个台风发生的时间非常接近,但二者的气候特征有着一定的区别,原因在于“浪卡”属于南海“土台风”。
为什么台风也会“土”呢?
海南省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吴慧解释说,南海是台风最频繁的海区之一,生成于南海海域并且发展强度达到热带风暴等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俗称南海“土台风”,这种台风则变化多端,难以预测。
据了解,南海海域较小且紧邻大陆, “土台风”突发性较强, 生成后经历很短时间就可能登陆, 给华南沿岸造成较大影响。
一般来讲,南海“土台风”的强度和尺度比西太平洋的小且弱,大多不具有典型的结构,云系结构也不对称,较少有典型的螺旋云带出现,范围较小,眼区(即气旋中气压最低的部分)界限不清楚。
“受高空南亚高压底部的东北风影响,风垂直切变较大。因此,南海‘土台风’的不对称结构较为明显。而且由于近岸生成,生命一般都比较短暂,有时候只有漩涡环流,连闭合等压线都还没显示出来。”吴慧说。
记者了解到,在副热带高压东退以后,南海“土台风”可能受到越赤道气流加强、南支槽加深东移、季风槽西移等单一或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东亚季风、南亚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天气气候系统以及复杂的近海地形、青藏高原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导致“土台风”路径复杂多变, 给监测与预报带来许多困难。
“虽然威力不大,但也不能认为它不足为惧。南海‘土台风’带来的雨灾比风灾更突出。”吴慧强调。
以2016年第8号台风“电母”为例,受南海辐合带和“电母”共同影响,当年8月17日20时—18日20时,有多个国家观测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纪录,其中澄迈(376.5毫米)和临高(501.8毫米)突破当地历史极值;儋州(310.4毫米)突破当地8月历史同期极值。
据了解,“土台风”在一年当中的产生日期并不固定,根据资料记载,最早生成影响海南地区的“土台风”是2019年第1号台风“帕布”(强热带风暴级),于2019年1月1日生成;而最晚生成影响海南省的“土台风”是1975年12月24日在南海生成,强度最强达强热带风暴级。(付丽丽)
来源:科技日报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