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冰雪运动的浓浓暖意
——写在北京冬奥组委成立五周年之际(三)
在申办2022年冬奥会之初,中国就向世界承诺:如申办成功,将是奥林匹克留给中国的另一笔财富。从社会遗产层面来讲,冬奥会的举办,会激励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冬季运动。冬奥会留下的一些新的冰雪场馆遗产,将为越来越多参与冬季运动的大众提供更好的锻炼场所。另外,筹办和举办冬奥会,将加快改善北京、张家口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优化生态环境。特别是能够加速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进程,带动经济落后地区劳动力就业,促进北京和张家口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老百姓们带来更多、更实在的好处。
五年来,为了兑现当初对广大民众的承诺,中国一直在始终不渝地朝着这个既定目标努力。
让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今年9月上旬,记者随庞清、佟健两位花样滑冰世界冠军来到成都市中心一座冰场,参加一堂冰上公益训练课。课上,50余位喜爱花样滑冰的青少年展示了扎实的基本功,他们是从成都上千名常年学习花样滑冰的青少年中挑选出来的。这座冰场日常还开展青少年冰球训练和比赛,参与者也不少。
庞清、佟健表示,几年前曾来成都进行过花样滑冰的表演和训练交流,同那时相比,现在的冰场条件和参与冰雪运动的孩子数量都有了显著提升。
在2015年7月召开的国际奥委会全会上,北京在申办陈述时承诺:如果2022年冬奥会在北京等地举办,将直接带动3亿民众开展冬季冰雪运动,极大地扩充我国的冰雪运动人口,从而为奥林匹克事业作出新贡献。
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围绕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全国各地先后制定冰雪运动发展意见及配套规划。以北京为例,2017年,北京成立了16支冰雪项目专业队,2018年7月,83支区级青少年冬季项目运动队宣布成立,覆盖全市16个区。
如果说,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让运动健身日益成为许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之一,那么,北京冬奥会则促进了冰雪运动的普及与推广。
曾经,冰雪运动不出山海关。如今,冰雪运动在大江南北越来越普及。几年来,记者亲眼所见,从东北三省到两广再到云贵川,从江浙沪到甘肃、新疆、青海等地,一座座滑冰馆、滑雪场纷纷投入运营。每到节假日,各个场馆均能达到饱和,全民性、群众性的冰雪活动已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进机关、进校园、进厂矿、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一步步变成现实。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的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首次实现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等组团参赛模式,第一次与冬奥会项目全面对接。报名情况显示,共有31个省区市、解放军、香港、澳门、黑龙江农垦体协的35个代表团和体育院校、社会俱乐部在内的3个代表队,参加“十四冬”的各项比赛,仅从报名参赛单位就可看出,冬季运动已在我国实现了“全面开花”。
随着北京冬奥的脚步临近,全社会参与冰雪运动、助力冬奥筹办的热潮不断升温。“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种子已生根发芽,可以预见,北京冬奥会结束后,被培养起的奥运文化精神和冰雪运动热情,也将融入全民生活,北京冬奥会文化必将打造成冬奥特色文化成果和品牌,创造丰厚的冬奥文化遗产,促进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
让奥林匹克精神激励一代人
12月2日上午,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与画家范扬、黄建南等一行来到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为这里的孩子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冬奥知识普及课”。于再清通过几个发生在历届冬奥会上的生动故事,为现场的孩子们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他还告诉他们:奥林匹克精神在全球疫情时刻给予所有人精神鼓舞,在奥林匹克文化情怀和文明愿景的导引下,希望助力亿万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健康成长。
作为“为奥运喝彩”系列活动的一站,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孩子们在接受了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同时,还参与了冬奥会比赛项目体验,在“旱地冰壶”和“旱地冰球”场地上玩得不亦乐乎。
于再清告诉记者,希望学校能够通过体育教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通过德育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平、团结、友谊的重要性。“为奥运喝彩”活动计划在冬奥周期内走进全国13个城市的学校,目前已经走进张家口、鄂尔多斯、河源、南通等地。接下来,他们还将走进哈尔滨、成都、杭州、唐山、无锡等地。
“为奥运喝彩”只是北京冬奥组委成立五年来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一个缩影。
2018年1月,北京冬奥组委联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该计划明确,将奥林匹克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育教学工作。今年9月11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教育材料正式推出,教材共三套,包括《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残奥价值观教育》《走进北京冬奥会》知识读本。“此次发布的教育材料是奥林匹克教育工作的重要成果,将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宝贵遗产。”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韩子荣表示。
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如果你身处北京,问身边的人:最近几年感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估计有相当多人会回答:空气质量变好了,天更蓝了,水更绿了!
的确,近些年,京津冀地区的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这一方面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对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同时也得益于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后的艰苦努力。
让老百姓从冬奥筹办中实实在在受益,提升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是冬奥筹办的重要考量和意义之一,也是可持续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北京、张家口借助冬奥会筹办契机,建设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公共交通网络、提升服务保障能力,让冬奥筹办造福千千万万群众,惠及平常百姓家。
2019雪季,张家口崇礼区共接待游客28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5亿元。冬奥擦亮了“崇礼滑雪”的招牌,2019年5月,崇礼退出贫困县行列。如今,这座只有12万余人口的塞外小城,近3万人直接或间接为雪场服务,让周边的群众靠“雪”吃饭,冬奥为崇礼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新机遇。
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运行中心常务副主任李莉说:“冬奥会的到来,让当地群众真正受益,大伙儿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在基础设施方面,“一条高铁、多条干线”的城际交通网络,促进了交通互联互通,让人们出行更加便捷。去年年底通车的京张高铁,让北京与崇礼之间的车程从3个多小时缩短至46分钟,改变了雪友们的出行方式,真正让崇礼的滑雪场成了滑雪爱好者家门口的理想之地。今年1月,冬奥会重大交通保障项目延崇高速建成通车。
冬奥会的筹办还促进了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为满足冬奥会赛时需求,让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能有同样的服务保障标准,北京市不仅加快提升延庆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还加大各领域对张家口的帮扶力度,加强京张医疗卫生、教育合作,全面提升城市服务保障能力,让人们有更多的获得感。
较完备、高水平的无障碍环境是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宝贵的奥运遗产,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北京冬奥组委制定的《北京2022无障碍指南》中,除了常规无障碍设施外,更是涉及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方便、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信息无障碍”,以及提供无障碍精细化服务的“服务无障碍”。提升无障碍设施系统化水平,加大无障碍服务力度,就是提高城市整体环境品质,让特定群体的人们能够更加保有尊严。
所有这些举措都表明,冬奥会带来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体育范畴。“催化发展成果由城市、地区或国家间的民众共享,这也应当是奥运会的作用”,国际奥委会奥运会部执行主任克里斯托弗·杜比说,奥运效应不只是赛时17天的体育盛宴,也不仅局限于7年的筹办时间,奥运会可以在20年甚至更长时间为举办城市作贡献。推动奥运会与举办地良性互动,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让百姓生活长久受益,“北京做到了,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记者 王东)
来源: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