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美驻华使馆官微停工 其实没多大点事儿

2018-12-24 12:43:03来源:新浪新闻综合

原标题:美驻华使馆官微停工,没多大点事儿

▲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截图。▲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截图。

北京时间12月23日,美国驻华大使馆微信跟微博发布一则醒目的消息“使馆运行提醒:由于拨款问题未决,本账号将不会定期更新。请注意所有领事服务将于12月26日起按正常约定时间恢复”。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围观群众都知道“美国政府又停摆了”。如今看到连驻华使馆的官微也要受停摆影响,不免“喜大普奔”地相互转告一下——“看热闹不怕事儿大”,对吧?

其实这事儿说小不算太小,说大也不能算太大:从1976年至今,美国政府被公认的停摆就有21次之多,但这个“全球最有钱有势的政府”至今仍然“健在”着。

一、政府停摆是美国总统“常规武器”

美国是1776年建立的,在最初的近200年里并没有什么“政府停摆”,但美国人是什么都喜欢“走法律程序”,预算支出可是跟钱有关的大事,怎么能随随便便打个白条就开支了?得弄个会计法才好吧?

于是1921年美国通过了《预算与会计法案》。或许是嫌这个法案太笼统,1974年,美国又通过了《国会预算暨截留控制法案》,规定联邦任何“全权预算支出”都要由国会通过表决通过《年度联邦政府支出预算案》的程序才能生效。

如果这个预算案因故推迟表决,政府就要和国会协商,通过临时性的所谓“持续决议案”,采用“特事特办”的形式临时给予联邦拨款授权,让联邦政府及其下属机构不至于无米下锅。

▲资料图,图为2018年3月,美国两党加紧协商开支预算案。图/视觉中国▲资料图,图为2018年3月,美国两党加紧协商开支预算案。图/视觉中国

于是问题来了:倘若连这个临时性决议案也达不成,那么政府就要停摆,届时不但各项政府开支没了着落,许多关键政府服务和重要出访也要受影响,甚至连员工工资都可能暂时发不出。

这世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原本意在规范拨款审批程序的两个法案一旦出炉生效,就立即被有心人用作“政治杠杆”,借人为制造政府“停摆”敲山震虎,逼迫对手就范。

史载,最早一次美国政府停摆发生在1976年9月30日,时任总统福特以“支出超标”为由否决向劳工部、卫生教育及福利部的拨款预算案,并借机向反对党——民主党所控制的国会施压,此后这一招就屡试不爽,最终成了“常规武器”。

二、两大类:反对党向政府施压与政府向反对党施压

借政府停摆耍“杠杆”主要分两大类:反对党向政府施压;政府向反对党施压。

反对党向政府施压的例子,是1982年底民主党控制的国会向共和党里根政府施压,要求增加教育、打击犯罪等方面开支,反对增加弹道导弹研发等方面经费。

他们在两三年内先后制造了五六起政府停摆事件,迫使里根政府向民主党国会作出了不少让步。

▲资料图,当地时间2018年12月15日,美国洛杉矶,学生和老师举行示威,抗议美国政府削减教育经费。图/视觉中国  ▲资料图,当地时间2018年12月15日,美国洛杉矶,学生和老师举行示威,抗议美国政府削减教育经费。图/视觉中国

政府向反对党施压的例子,是老布什和克林顿两任总统为推销自己旨在削减赤字的“预算平衡方案”,行使总统否决权,“叫停”反对党所控制国会业已通过的预算案或“持续决议案”。

他们通过人为制造政府停摆,从而塑造“反对党不顾大局和国家利益,一味捣蛋”的公关负面形象,迫使对手因公众压力越来越难以承受而转趋合作,最终让“预算平衡方案”得到府院双方的认可。

最突出也最成功的一次,则是“特朗普时代停摆”前的最后一次。

2013年9月30-10月17日长达16个工作日的停摆,奥巴马借此强推自己的《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并将政府长期停摆、大量民众日常业务被耽误所造成的国会支持率持续下降当做压力,成功地逼迫国会妥协。

当然比较“奇葩”的停摆成因也有:1982年9月30日里根政府遭遇“停摆”,原因居然是国会不巧定在这天聚餐,耽误了“持续决议案”的表决。

三、“停摆”可不是政府所有职能陷入瘫痪

“停摆”并不意味着一切联邦政府的部门都不干活、一切联邦政府职能都陷入瘫痪(尽管很多国内自媒体这么传说),按照美国相关法律规定,联邦行政管理及预算局会决定哪些部门和服务需要因停摆暂停,哪些必须保持开放。

一般而言,军队、联邦情报机构、执法机构、联邦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机场空管人员等,他们都是“刚需”,不管拿不拿得到经费和薪水都必须无条件确保功能不受影响,他们是“铁定不停”的一群。

国家公园管理处、护照签证办事处则被认为“停摆几天也无妨”,几乎每次政府停摆,他们的服务都会戛然而止,从无例外。

正因为如此,联邦政府停摆消息刚出,美国驻华使馆便立即作出了跟风关门休息的反应。

▲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截图。▲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截图。

特朗普任上的情况比较特殊,2018年还没过完,全年已有了3次政府停摆,相当于迄今美国全部联邦政府停摆事件比重的1/7。

这三次停摆的理由五花八门,前两次是政府和国会无法按时就预算案“篮子”达成一致,而最近(12月22日)的这一次则理由更为明细——特朗普想修美墨边界墙,国会不批,于是一拍两散。

特朗普时代这“一年三停摆”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三次均发生在共和党政府和共和党所控制的国会之间。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诸如“修墙”这类事宜,特朗普主张不但民主党不认同,共和党内也有分歧,所以才导致了“同党之间也掐僵”的离奇画面出现。

四、这次“停摆”雷声大雨点小

“同一个政党所控制的府院闹到政府停摆”实在罕见,不过这几次“特氏停摆”其实都有雷声大雨点小的特点——

1。时间短。

历史上的政府停摆通常持续一周甚至更久,最长一次(1995年12月15日至1996年1月6日)长达21个工作日。而今年的3次政府停摆,最长的不过3天,最短的仅9小时。

2。“劫材”小。

以往不论国会整总统,还是总统整国会,常常刻意选择关键时间(如暑假),针对关键服务(如国家公园和公共图书馆开放等)进行停摆操作,以此“倒逼民意”向政府施加压力。

这种做法被称作“华盛顿纪念碑综合征”,是屡试不爽的高招。

2013年大“停摆”之后,奥巴马就曾多次在重大预算案表决或关键性出访前表示“不排除让政府停摆”,从而换取反对党的妥协。

而特朗普所选择的“停摆节点”相对无关痛痒,所停的也不是那种能“一呼百应”的热点爆炸性服务。

种种迹象表明,此次停摆最迟在12月26日就会出现转机,这意味着刨除圣诞假期,看似“闹猛”的停摆,实际停掉的工作日和工作,实在有限。

很明显:不论“不靠谱的特朗普”,或“任性的国会”,这回都小心翼翼地控制“火力”,没打算把事闹太大。

这次停摆说起来“影响9个部门”,但在“圣诞节效应”对冲下“杀伤力”不会太大,堪称温柔一刀。

当然了,从迄今21次“停摆”最长不过21个工作日可以看出,既然都把“停摆”当“杠杆”用,就谁也不会真打算把事做绝,没准2019年的钟声还没响,美国联邦政府就第21次“满血复活”了呢。

□陶短房(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