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相信,了解金融业,了解金融同业,可以从段子开始。
“人生就是一场康波”、“2018年到2019年是康波周期的万劫不复之年,60年当中的最差阶段”、“1985年之后出生的人,第一次人生机会只能在2019年出现”……新年伊始,康波周期和涛动周期论在大家的朋友圈和收藏夹里又一次被翻出来刷屏和“封神”。
不过,康波周期理论其实算不上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理论。 “康波”是“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简称,由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20世纪20年代提出。在比较了各国经济发展历史后,他发现经济长期发展中存在一个为期50~60年的周期,周期往复循环不止。
与使用大量数学、统计模型来研究和验证的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相比,康波周期理论由于缺乏足够的样本来证实,并没有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分析科学,也被一些经济学家诟病带有显著的经验假说性质。另外,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主流经济学将金融因素系统性地引入宏观经济学一般均衡模型框架,并认为达里奥的“债务周期理论”比康波周期理论更符合实际情况。
说实话,我既没有读懂康波周期理论,也没有读懂涛动周期论,只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些结论。我悄悄问了几个朋友圈参与刷屏的朋友,结果却发现,没搞明白理论但参与刷屏的人真不在少数。既然都没怎么看懂,康波周期理论为何能以惊人的速度圈粉无数?
也许是因为我们亟需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外因来解释过往的投资损失。
心理学家早有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因果概念并不是来自于逻辑推理,而是来自于对复杂现象简单化、笼统化的常识理解。不仅如此,个体还会本能地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或经济周期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康波周期理论就是具有超强说服力的、能安慰自己的2018年投资损失的外因——周期所致、大势所趋,非一己之力可以力挽狂澜。
也许是因为我们还需要加持对未知将来的期许。对未知的恐惧是人类最古老也最强烈的恐惧,明知无法未卜先知,但越彷徨却越希望可以预知未来,于投资上则表现为希望能把握周期运动的趋势和拐点,顺势而为。
回忆一下,刷屏的康波理论中最圈粉是这一段:“40岁以上的人,人生的第一次机会是2008年,第二次经济会在2019,最后一次机会在2030年附近,抓住一次,你能够成为中产阶级,这就是人生发财靠康波的道理。1985年之后出生的人,第一次人生机会只能在2019年出现。”
既然这个理论已经成功预测次贷危机、房地产周期拐点和2018年的熊市,自然也可以成为我们对2019年乐观期许的加持。更何况这个宏大叙事的理论暗合“天道”,自带神秘主义色彩,也从不缺乏群众基础。
因为读不明白,所以无法对上述理论的内在逻辑进行评述。不过除了被大家神化的那些预言,以康波周期理论做出的预测谬误其实也不少见。比如,“2014年之后第一不买房”;又比如“2017年很难做出绝对收益,A股依然没有机会,主要还是等待风险释放后的超跌反弹。而相对收益方面,黄金一定是首要选择,黄金的配置时点大致判断在2017年二季度”。
如果作为的信仰者你曾经笃信的是这几条,或许过去几年的投资收益也不那么美好。
其实,我们在天团系列的文章中曾经提到,你熟知的故事是彼得·林奇通过女儿的喜好投资Body Shop;你不知道的背景却是,彼得·林奇每年读700份年报并接触200家上市公司,但如果通过后视镜看历史,一切都成了必然《后视镜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