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9年中国经济运行数据。初步核算,2019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符合6%-6.5%的预期目标,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4%,二季度增长6.2%,三季度增长6.0%,四季度增长6.0%,第一产业增加值70467亿元,比上年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86165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534233亿元,增长6.9%。并且,人均GDP也破1万美元大关。
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在 14亿人口的中国,尤其是在2019年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放缓、全球经济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等背景下,这样的增长速度的确可以被称为一个经济奇迹,着实是十分亮眼的成绩。这写数据无疑也说明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经济总量、经济发展质量都在稳步提升,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服务业的发展十分亮眼,占比进一步攀升。2019年全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7%、8.7%、7.2%和7.1%。
众所周知,服务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各国综合国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占比快速增长,2013年首度超过工业,至今已成为第一大行业部门和经济增长主动力。毫无疑问,服务业占比的持续上升意味着经济结构转型发生了变化,反映了经济转型水平。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城市功能的高端化,服务业占比上升也是消费升级的表现。随着人均GDP突破 1万美元门槛,人们的需求不在局限于解决温饱满足基本生存需要,而转变为追求高生活品质、精神生活需要等更高层次的消费品。具体表现为更关注医疗健康、教育、娱乐、旅游等等这样一个层次的消费,这也意味着中国正在迎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社会。
这种后工业化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以后,服务业占比持续上升,制造业占比下降。这样看来服务业占比提高过快,似乎是制造业增长放慢和衰退的结果。事实上,这只是中国的结构调整短期来看的正常现象。
服务业生产的是无形产品,劳动力生产力水平低于制造业,它具有生产链条短、中间投入少、生产效率提升速度较慢等特点,由于主要依靠劳动力投入,很难像工业生产那样通过引进先进设备短期内提高生产效率,服务业自身效率提升较慢。但是服务业中教育、金融、研发等行业的发展能够推动行业产业链的扩张,促进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发展的提质增效。
服务业占比提高一直以来被作为发达国家的指标,事实上,纵观全球服务业占比,我国的服务业占比也还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数字,据数据显示,全球的平均服务业占比应该在60%以上,美国等高收入过程达到70%或80%。这也说明服务业占比与一国经济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息息相关,而我国的服务行业发展还有巨大空间。
当然,服务业占比并不是越高越好,占比上升可能是也可能是产业分工、成本上升、制造业不发达造成的,因此服务业占比上升只是一个结果,而不应该是一个目标,一切要以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主。
中国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结构性减速已成为事实,要实现比较快的GDP增长,必须要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的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切不可以牺牲制造业作为代价,重点在于提高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
笔者认为,接下来要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高端服务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教育和医疗等五类行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服务业中创新活动活跃、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也是我国中国经济的短板之所在,但存在缺乏有效管制、开放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要着重推动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这也是我国避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通过不断优化社会产业结构、债务结构、居民收入结构,集中精力促进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为金融界财经频道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