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重庆商务委获悉,2020年1月至11月,重庆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12837户,同比增长4.48%。
自设立以来,重庆自贸试验区经过探索与实践,已经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发展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发挥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和“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重要作用,在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等方面开展个性化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经验。
重庆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果,获批全国第四个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以及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平行汽车进口、铁路运邮等试点政策,这都是重庆自贸试验区与企业携手,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平台作用和口岸功能的体现。
重庆自贸试验区集聚了全市约五分之一进出口企业,贡献全市约7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吸引了超全市40%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
2020年以来,重庆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改革开放新高地作用,坚持培育壮大开放型经济主体,减少限制性措施,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率先推动区内企业复工复产复销,进出口保持平稳,外资项目陆续顺利落地。
据重庆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3年,重庆将以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为统领,按照“2+4+1”思路建设。“2”即打造开放的产业体系和开放的政策体系。其中,产业体系围绕服务业扩大开放、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两大方向,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互联网和信息服务、物流运输服务等,打造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集群。“4”即围绕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探索人才对外开放、国际运输开放、金融创新开放、数字经济开放等4个开放,实施更为优惠的财税政策。“1”即与四川省联动,共同争取国家支持设立示范区实体建设区域,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
同时,围绕重庆特有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等战略和该市“一基地一枢纽四中心”建设进行制度设计,持续开展具有重庆特色的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顺应数字经济时代产业转型重构趋势,着力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数字服务跨境贸易,助推重庆经济发展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重庆自贸试验区新三年建设目标提出,计划到2023年,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政策制度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重庆自贸试验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达到75%;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全市比重超过30%;新增外商投资企业(独立法人)占全市新增外商投资企业比重达到20%以上;年均新增市场主体超过1万户。(经济日报 记者 冉瑞成 吴陆牧)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