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浙江发出通知,将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前提下,分类分批有序推进企业复工。
而疫情不但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危害,也给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小微企业能否走出困境顺利复工 ?
2月5日下午。浙江第十场疫情防控发布会上,有关领导在“答记者问”时介绍了刚刚出台的浙江省支持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17条政策意见(简称“浙17条”),其“话外音”显而易见:保企业是为了更好地控疫情;而控疫情,则为了企业有更好的发展。
为什么要保企业?新闻发言人介绍说:“小微企业是浙江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是浙江经济的源泉,产业升级的新生力量,和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换句话说,企业稳,就业才能稳;就业稳,人心也才能稳。
事实上,企业不但是浙江经济的源泉与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还是浙江抗疫的一支生力军。且不说阿里巴巴、正泰集团等龙头企业的积极援助,就是许许多多的小企业,也通过各商会组织或慈善机构,你一万我十万地捐款,或者加班加点赶制救援物资。浙江企业,早就是抗击疫情的轻骑军。
而随着节后企业复工和员工回流,以企业为主体的防疫体系将走上台前。与以街道社区为主的网络化防控体系相比,生产区域的疫情防控难度更高。如何在维持正常生产经营和疫情防控上找到平衡点,显然是当前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的确,因疫情已面临困难的企业在复工之后,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防疫,除了原先的经营成本,还多了一个疫情防控的成本。这有可能加剧企业阶段性流动性危机。笔者就疫情影响下的企业现状讨教于浙商朋友,得到比较一致的答复是:当前企业最大的困难是成本和现金流的问题。为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让疫情防控措施深入落实,也必须保企业。
“浙17条”瞄准了抑制企业运营成本骤升,缓解劳资矛盾,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从要素成本、财政税收、金融保障、外贸出口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措施,为的就是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的后顾之忧;也是为疫情防控汇聚社会力量。这有助于企业找到生产经营和疫情防控的“政策成本点”,让企业轻装上阵,成为节后疫情防控主体,完善节后疫情防控体系的布局。
具体来看,无论是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的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还是减免小微企业税费、延期缴纳税款、缓缴社会保险费、返还失业保险费、减免小微企业房租等政策,“浙17条”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三点:为企业降低成本,化解企业的流动性危机,为企业保持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
特别是“浙17条”提出,在对企业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的同时,对受疫情影响经营暂时出现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要予以展期、续贷、减免、逾期利息等帮扶政策,以及政策性融资担保、政策性金融服务等一系列的金融扶持措施。这些措施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方面考虑到了企业的融资需求,有利于企业安心生产经营。而其关于加大对小微企业外贸出口的支持意见,更是明确了降低检验检疫费用、提高出口信用保险保费补贴等优惠政策。
“浙17条”的发布无疑深受企业欢迎,并鼓舞和提升了企业的发展信心。有浙商朋友感慨地说,疫情对企业上游的制造和下游的销售、物流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浙17条”的出台如及时雨,切实帮助解决当下最紧急的财税、现金流及出口外贸等问题,非常接地气。相信在政府、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战胜疫情,迎接新的发展。
也有人士提出:“浙17条”的扶持措施,虽然是针对疫情防控的特事特办。但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其中的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等,可以成为今后进一步构建赋能企业发展之营商环境的试水之举,体现的是浙江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氛围和温度。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疫情防控战的深入,随着防控措施的严格落实,浙江企业的“复工号”将逐渐嘹亮,而浙江经济发展也终将迎来万紫千红的满园春色!
来源为金融界财经频道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