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疫情影响,央行释放大量流动性。同时,避险需求驱动大量资金涌入债券市场。两股力量共同推低了债券收益率。
而这让不少中小银行感到焦虑。一位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这种情况会使得中小银行资产负债收益倒挂情况加剧,进而面临“资产荒”的困局。
有分析认为,受限于业务规模及种类、信息获取和研究能力,中小银行在大资管时代处于弱势地位。在此背景下,中小银行可能更倾向于采取委外形式。
那么,中小银行委外业务的空间有多大?“委外”究竟能否实现“另辟蹊径”的效果?为了提升大资管时代的竞争力,中小银行又该进行哪些长期布局?
1
“资产荒”焦虑
“近期,受疫情影响,经济发展放缓。一方面央行通过定向降准、再贴现等方式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市场风险偏好降低,大量资金涌入债券市场。两种力量合在一起,推低债券收益率。”博人金融创始人宋光辉指出。
记者注意到,债券投资业务以其较大的流动性和较好的收益性,受到了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青睐,并逐渐成为了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的主要投向之一。
那么,债券收益的走低会给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带来什么影响?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情况下,中小银行资产负债收益倒挂情况加剧,甚至面临“资产荒”的困局,因为找不到合适的高收益低风险资产去有效覆盖负债端的融资成本。
对于中小银行所面临的“资产荒”的紧急程度,某资深资管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最近在与不少银行资管部领导交流过程中,提到此事,他们言语中不乏焦虑。
金融监管研究院资管部总经理周毅钦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理财向来不惧资金荒,独惧“资产荒”。理财产品属于表外,早已实现利率市场化,竞争比表内利率更加激烈和残酷。中小银行的理财品牌相比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要逊色一点,不得不在他行产品业绩基准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些“品牌差补”。
“所以在负债端,中小银行资管部一直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负债成本比他行略高,二是负债的边际变化比资产滞后。这就造成一旦出现资产荒,两个难题叠加起来,银行理财的资产端和负债端就容易发生倒挂。”周毅钦补充道。
有分析认为,从疫情发生的影响来看,相比“巨浪滔天”的欧美市场,国内市场的震动还是小一点。但当前中小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疫情导致的“资产荒”会持续多久。
在周毅钦看来,持续时间越长,倒挂造成的息差亏空越大。当然,理财产品打破刚兑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中小银行为了本行的声誉风险,仍然对于老产品进行刚性兑付,那最终的息差亏损都要由行内来承担。以一家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规模100亿元的银行为例,如果-0.5%的利差倒挂持续一年,则亏损5000万元。
2
投研能力弱
中小银行应该如何应对“资产荒”?
业内人士指出,近期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虽然是打击表内高息揽储,但表外的负债端成本也会相应受益。
“今年要高度关注小银行资产荒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副主任王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债券投资可以关注其他银行发行的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资本补充工具,收益率应该还比较高。
“更重要的还是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当加大信贷投放;另一个就是尽量降低资金成本,在今年已经两次降准的情况下,未来可根据需要降低存款基准利率。”王刚补充道。
从中小银行自身而言,更容易陷入“资产荒”困境是与其存在的一些劣势密不可分。
在平安信托看来,中小银行相对于大型国有银行,负债成本较高,在资产荒的大环境下,面临的投资难度也更大。
记者了解到,通常大型商业银行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是银行间市场最大的资金供给方,在债券和资金利率上具有定价权,而中小银行的业务规模小、种类单一、信息获取和研究能力较弱,在大资管时代处于天然弱势。
“在资管新规下,产品净值化的趋势对投资管理、净值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味地加久期寄希望于未来价格上涨价差补利差的行为不可取。”平安信托称。
普益标准指出,银行资管业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中小银行有必要通过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方式来抢占市场先机,推动资管业务转型,向理财子公司制迈进。具体到转型方向,产品端方面,自研与代销结合,施以精细的标签化管理;投资端方面,提升自主投研能力,逐步实现全市场投资覆盖。
不过,在大型商业银行纷纷成立理财子公司,以适应资管新规要求的情况下,中小银行还面临着理财子公司设立门槛高以及人才储备、业务创新能力方面的掣肘。
平安信托认为,中小银行除了加强自身的投研建设,适度地与外部机构加强合作,从外部机构引智,或许可以达到另辟蹊径、守正出奇的效果。
3
委外风吹起?
在分析人士看来,基于规模、成本、投研团队欠缺等因素,中小银行可能倾向于采取委外形式。在资管新规下,规范化、高质量的委外是有助于委托方和受托方“双赢”的途径。
但记者采访了解到,出于风控考虑,不少中小银行对委外投资的态度仍较为谨慎。
一方面,对委外投资合作方的股东背景、历史业绩、投资策略、流动性状况等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个别中小银行还提出包括深度参与外部单一委托账户的投资操作等要求,甚至要求对某些低信用评级债券投资决策拥有一票否决权。
中小银行为何对委外业务如此谨慎?
据周毅钦介绍,纵观中小银行的委外投资,2013年-2014年、2016年-2017年都曾经兴起过,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少银行都伤痕累累。以至于有的银行已经彻底完全封杀了委外的空间,或者对于外部机构的要求近乎苛刻,或者改为投资顾问模式。
“其实在上一轮资产荒中,中小银行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已经如火如荼,后来面临市场的调整,不少银行在合作中甚至遭受损失,导致了后来银行机构谈‘委外’色变的情形,收缩委外业务和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平安信托固定收益部董事总经理陈勇表示。
不过,周毅钦告诉记者,中小银行委外业务的空间仍然存在。据了解,国内一些大中型的基金管理公司专户业务仍然开展得很好。
另有信托业内人士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该公司比较关注中小银行债券投资这一块的业务。
平安信托指出,在未来的新格局下,银行把理财业务委托给外部公司进行投资,最为看重的将是外部公司的投资能力。
从更长期来看,周毅钦称,委外的目的是为了未来不再“委外”。关键点在于中小银行是否有专业的团队及人才。“委外”这个生态链可以帮助银行短期内迅速补齐在大类资产配置、行业投研、信评、交易、杠杆等方面的短板,但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培养自己的专业团队才是长期布局和终极目标。
“但可惜大部分中小银行没有长期培养人才的打算,也没有高薪招揽人才的机制。”周毅钦补充道,因此,缺少专业人才是中小银行长期面临的难题。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