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给出一季度的货币流向(单位:亿元):
表中体现的是货币增量,即一季度,全部M2(不包括计入M2的货币市场基金,后文若不注明,M2均是此口径)净增加8.86万亿元。
上表的右边,是表示这些新增M2的来源,即,一共8.86万亿元的M2增量,其中对公贷款派生了6.16万亿元、个人贷款派生了1.21万亿元、银行购买企业债券投放了1.32万亿元,以上三者合计8.69万亿元,其中企业贷款是主体。其他财政投放、外汇占款投放、非标非银等投放很少,先忽略不计(表中财政投放的M2是初值,后续财政公布准确数据后再更新)。
这些钱派生出来后,会在社会上流通。比如银行发放贷款给企业,企业会拿这钱去发工资,于是这余额跑到了个人存款账户上,体现为个人存款的增长。因此,到了季度末,这些M2余额的分布与派生来源很不一样。上表的左边,就是表示本季度,M2各自增加在哪些类别上。比如,全季新增M2是8.69万亿元,其中个人存款增加6.51万亿元,企业存款(活期、定期)增加2万亿元,M0增加5833亿元。另外M2中还包括非银存款,变化不大。
把上表左右结合起来看,简单的一个结论:企业获取了很多贷款,以及发行债券获取的资金(两者计7.48万亿元),但通过各种方式支付给了个人(而因个人消费、投资收缩,因此存款未回流至企业),个人存款大增6.5万亿元。
我们把涉及的一些主体,及其之间的资金流向,画为下图:
对上图几个箭头的说明:
(1)蓝色:银行对企业、个人投放贷款或购买债券(个人不能发债),从而向企业、个人投放M2;
(2)绛红色:财政净支出(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的净额。由于近几年都是赤字,因此净支出一般为正),将M2投放给企业、个人;
(3)褐色:企业、个人通过对外贸易、对外吸引投资而获取的外汇,向银行换来人民币M2(即外汇占款)。但近年这数字很小;
(4)紫色:企业、个人将存款用于证券二级市场投资(比如转入证券保证金账户),形成保证金存款,计入非银存款(依然在M2中);或购买资管产品,资管产品用于二级市场投资,也计入非银存款;
(5)粉红色:企业与个人之间收支,比如个人向企业购买商品,企业向个人付工资、购买商品,从而导致存款余额变化。一般在全看来看,双向收支基本平衡,净额不大。但有些年份居民大量购买房屋、汽车等大件,就会形成个人向企业的净支付。
(6)橙色:个人投资开办企业,或购买企业在一级市场新发行的股票、债券等证券(包括个人先购买资管产品,资管产品再去购买),或直接向企业借款等形式,将存款余额转移给企业;或者企业通过清算、分红、退股、还债等形式,存款转回给个人。这一块最大的问题是完全没统计数据可查……
其中注意,个人对企业证券的一级市场投资、二级市场投资有不同的货币效果。一级市场投资,即个人购买了企业新发行的证券,那么就是个人存款转移至企业存款。而如果是投资二级市场证券,则是体现为保证金存款,计入非银存款。
今年第一季度,财政、外汇、非银存款(二级市场投资)变动较小,因此先将上述几项忽略不计。此外,有部分存款还会被取现或转至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账户(体现为M0当季增加5800多亿元;而支付公司账户余额是减少的,即转回存款),不再体现在图中(我们图中只观察存款余额)。上图简化为:
再将数据体现到图中(单位:万亿元。企业、个人框中的数字是指他们的存款净增量):
结果已然非常清晰。
银行向企业放贷、购买债投放了7.5万亿元资金,但企业存款仅增2万亿元,说明高达5.5万亿元的资金被企业用于向个人支付了。
而银行向个人发放1.2万亿贷款,但个人存款大增了6.5万亿元,说明从企业处获得支付约5.3万亿元。与前面企业净支付5.5万亿元,基本吻合。
与往年同期比较,初步判断结论:
(1)第一季度为了抗疫,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很多,银行加大企业贷款投放,信贷投放创出历史新高。企业获取了资金后,用于向个人支付工资、货款等,保障了大家的生活。
(2)个人获取资金后,存在银行账户中,未动用出去(包括对企业投资、二级市场投资、消费等)。尤其是疫情期间,投资、消费等经济活动受到扼制,因此存款增量创出历史新高。
可以对比下往年第一季度的存款增量数据(单位:亿元):
可见,第一季度个人存款大增,这现象本身其实是季节性规律。按中国的经济习惯,在春节前后发放年终奖、结清货款,然后欢度春节,这期间大家都持有存款,相互发红包。而在后续三个季度,随着经济活动活跃起来,企业存款的增量就会和个人存款基本相当,体现出企业经济活动回升。往年的第一季度也是如此,只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居民消费投资行为受限,对未来的信心也不足,所以个人存款囤积的程度明显甚于往年。
向未来展望,随着疫情得到控制,民众对经济前景信心恢复,那么民众经济活动逐步恢复正常,大家就会出来消费、投资的。因此,我们预计后续企业存款增量会回升。
因此,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囤在银行账户里的大量存款,既是对今天暂时性困难的无奈,也是对未来消费投资的潜能。
来源为金融界财经频道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