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4月1日电(记者 周啸天、侯韶婧)春分节气刚过,甘肃省敦煌市的农田上已是一派热闹景象。农民魏军魁家的瓜田播种了大半,但他在春天的农活儿还远没有完成。只见他徒手把一根竹条弯成拱形,再将两端插进相邻的田垄中;十几根竹条这样排列开来,就构成了温室“小棚”的雏形。
远处,一排排齐腰高的拱棚已经架好。这种拱棚以竹条作骨,再用塑料薄膜覆盖,拆装简易,成本低廉,好像瓜苗头顶的一把“保护伞”,被瓜农形象地称作“小拱棚”。
先前,西北大漠变化无常的天气一直让魏军魁挠头。“我们这里种田不容易,经常变天,哪怕到了4月份,也会出现霜冻。”他说,“夜里头一阵风刮过去,瓜田恐怕就颗粒无收。”
“小拱棚”其实是一种促早栽培技术,用人工干预气温和地温的方式,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同时促使作物提早萌芽。2017年,听说有新技术可以降低风险,魏军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自家的两亩地上首先应用起来。
“太阳一出来,里面温度上来得特别快,很适合蜜瓜出苗儿。”虽然接触时间不长,但魏军魁介绍起“小拱棚”却如数家珍,在它的保护下,瓜田亩均收入达七八千元,比先前增收3000多元。
拱棚中的温和环境让蜜瓜的上市时间提前了15至20天。“小拱棚瓜的上市时间由以前的七月中旬提前到六月下旬,正好处在大棚瓜和大田瓜之间。”魏军魁说,在这段“空白期”上市,可以让每市斤蜜瓜多卖1元左右。
周围的村民看他收成好,也纷纷应用起来,“小拱棚”就这样落地生根。今年,魏军魁所在的黄渠镇将有1000多亩瓜田搭起小拱棚。
“小拱棚”为瓜苗遮挡了狂风横雨,却没有隔绝阳光和空气。和蜜瓜打了十几年交道,魏军魁深知,只有享受到充足的日照和明显的昼夜温差,种出的瓜才甜。“我们等长出了‘瓜麻子’就把拱棚取掉,这也是小拱棚的优势之一。让我们的瓜和大田瓜一样去露天生长,这样的瓜才好吃。”他说,这两年,黄渠产的“小拱棚”瓜不仅在省内热销,还在毗邻的青海省成了抢手货。
“小拱棚”种瓜的技术并非在敦煌土生土长,而是引进自同样有种瓜传统的新疆地区。敦煌的农业技术人员并没有照搬照抄,他们先是经过长期试验,找到了最适合使用“小拱棚”种植的蜜瓜品种,又根据敦煌的气候特点做了改良。“敦煌这里的风更大,所以我们用的塑料薄膜更厚,保温性更好。”魏军魁介绍,“小拱棚”亩均成本1500元至1800元,是钢架大棚的约六分之一。
两年多来,从初来乍到到备受青睐,“小拱棚”给敦煌的瓜农带来了看得见的保障和实惠。今年,魏军魁打算在自家的全部12亩瓜田上都盖起“小拱棚”。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