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二说(ID:chongershuo),作者:二说
后浪火了,前浪很扎心。在B站挺红的何冰,并不能掩盖中年人的职场落寞。
多数人沦为前浪的第一个反应是下意识的放低姿态。
就像余欢水,上司呼来喝去,如役牛马;家人视若无睹,弃如敝履;徒弟冷嘲热讽,抢班夺权;这个中年男人就像一块变质的肥肉,连最精明的大妈都懒得从他身上揩油。
剧中的余欢水早晚会逆袭,对广电总局有信心的观众都不怀疑,但在互联网时代,在现实中,你连万分之一的机会都没有。
何冰高频致敬后浪,只是印证了玛格丽特·米德50年前提出的后喻文化。
过时的经验不再是财富,老一辈必须向年轻人学习,一旦你的知识结构跟不上时代,就基本丧失了参与社会再分配的可能。
前浪和后浪只是玩笑,但35岁的职场大限货真价实。
据美国劳动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数据,美国职场的中位数年龄是42.3岁,科技互联网公司都在35岁以下,微软和Adobe是33岁,eBay是32岁,雅虎31岁,苹果、特斯拉、亚马逊31岁,谷歌30岁,领英29岁,Facebook只有28岁。
中国互联网更加青春焕发,按脉脉研究院的统计,19家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平均年龄是29.6岁,最成熟的滴滴33岁,最年轻的字节跳动和拼多多仅27岁。
35岁魔咒客观存在,但这事并不是潜规则那么简单。
年龄向来是敏感话题,谷歌去年还遭遇200多人的集体诉讼,花了1100万美元才达成和解,联合国和世卫组织从未出具过各年龄段的准确断代,大家都害怕恶意解读,都反对单纯以年龄定义人生,但世卫组织2016年确实有一份《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对什么是老年人(older adult)做出了准确定义。
该报告的第221页是这么写的,老年人是指:
年龄超过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一半的人。
这话怎么理解?
我们假定1985年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是70岁(实际是68.97岁),那么当年出生的人到今年是35岁,恰好成为世卫组织认定的“老年人”。
这意味着当HR对一份35岁的简历嫌弃的喷一句“你老了”的时候,这事居然是有理论根据的。
前浪为何讨嫌,各路大佬给出过很多形象化阐述,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职场关系正变得敏感而脆弱。
诸如此类。
前浪不受欢迎是铁定的,关键是为什么?
第一貌似是效率。
腾讯每年都出研发大数据报告,2017年码农的人均贡献3.05万行,去年是3.3万行,变化不算大,纯从数量上说,70后码农的产出效率不如80后,居然还强于90后。
所以真相不在于效率,而是用户年龄正在反制职场年龄。
我们来看那些网红应用,快手超过75%的用户小于30岁,抖音85%在24岁以下,小破站更离谱,按去年Q3的数据,用户平均年龄仅为21.5岁,你敢信?
我们这个时代,精英给蚁民做产品稀松平常,快手就是,但油腻大叔和老阿姨绝对没资格给鲜肉做产品,按第6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0-29岁年龄段占到总人口的41.24%,全球11%的未成年人在中国,虽然这个比例是逐年下降的。
前浪学何冰致敬后浪可以,为后浪效劳的机会并不大。
第二是性价比。
人生最重要的几个职场转折点都发生在23-35岁阶段。
按领英的数据,大部分人的首次职位跃迁发生在27岁,做到CXO的平均年龄是40岁,假使你没能按计划突破这两大关口,职场就面临三大转折。
首先你将被迫更新知识结构,但代沟永远无法填满,你充其量就是用证书镀金,多积累一些厚黑式权谋而已,这通常只对高阶职位有用。
再就是逃离北上广,表面是规避高房价的压榨,其实是跑到小城市降维打击没见过世面的年轻人,走到这一步你已经输了。
那些没被裁员的人将发现,年龄和收入达到某个拐点后,出现反向增长是必然的。
互联网发明职级序列就是为了安抚前浪的年龄恐惧,以码农为例,美国的拐点是45岁,收入下降较普通职位大大延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数据是,全国92.5%的码农在35岁以下,说明35岁不仅是职位拐点,收入拐点,更是整个职场生涯的拐点。
如果把年龄和收入看成一个坐标轴,从正增长滑向负增长的那个交叉点就是每个职场人的巅峰,之后你就会成为输送给社会的人才。
第三是管理难度。
总结周鸿祎、史玉柱、傅盛的小白兔理论,不难领略其内涵。
1、能力差,找不到别的工作;
2、熬到中层,把组织变成死海;
3、挤走了潜力新人;
4、看着忙,不出活儿;
5、眼泪汪汪看着你,说是对公司有感情;
说穿了,在他们看来,前浪所谓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价值观认同都是一种伪装,是一种基于阅历产生的谲诈,这个认知太可怕了。
因为你不可能要求一个混迹多年的职场老将,心态单纯如青葱少年,周、傅、史推崇后浪,无非是容易驾驭,事少活多,喝得下鸡汤,豁得出青春而已。
企业需要高性价比人才,这可以理解,但参照《哈佛商业评论》的研究,职场精英的比例大约是七分之一,这些人不愁饭碗并不代表可以枉顾普通人的生计。
袁世凯的干部分为龙虎狗三类,互联网是四类。
这套理论实质上是对普通职场人的污名化,目的仅在于降低管理难度。
明白人都知道,千里马万里挑一,你从人堆里扒出个下一个乔布斯、马斯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多数人能贡献的就是几年青春而已。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先灌鸡汤,让你在人生最好的时光打足鸡血,然后再附送一点社达思维,这样当你被撵出公司时,不仅不会抱怨,还会反思,老板没错啊,他也有难处,企业为什么要养废物?
马云比周、史、傅高明的就在于。
他知道如何对前浪进行再包装,重建人设为他们搭好回归社会的跳板,所以“每年输送1000名10年以上的阿里人”,看似说话的艺术,其实走心了。
我觉得前浪应该想明白三点。
第一,你要舍得消费。
在汽车、住房、餐饮、娱乐等各个领域,年轻人都是生力军,去年腾讯和BCG搞过一次联合调查,35岁以下人群对奢侈品零售贡献高达74%,美国正好相反,55岁以上人口占据了全部社消的一半以上。
中国前浪省吃俭用,把花钱的机会留给了后浪。
2015年罗伯特·德尼罗的电影《实习生》曾经讲透了这个道理,年龄从来不是就业障碍,重要的是你的人设要对企业的目标客群有价值,才有安妮·海瑟薇出来给你工作。
周杰伦粉丝在受到某粉刺激后被迫连夜打榜,即是一例,你舍得花钱,能制造声量,能带来营收,自然有产品为你服务,你属于的那个群体有消费能力,你才有工作机会。
第二,你别有社达思维。
职场上有老虎,有狐狸,有猎狗,有兔子,很正常,耗光了青春被一脚踢开,那是不得不接受的残酷现实,但你还在那儿自责,还在那儿赞美丛林法则,是不是有病?
第三,找到比较优势。
以码农来说,BAT的70后不少,工作这么多年都已悟道,能看透新产品、新技术背后的本质,光拼熬夜,你比的过后浪?
每个时代都有老天赏饭的宠儿,但多数人只能去过“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日子,如此而已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