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7月17日电题:麻烦少了,办事快了,心气顺了——四川政法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掠影
新华社记者 吴光于、王曦
如果“脑补”一下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形,会联想到什么?是报警、向保险公司报案后的长时间等待?是双方车主争执不下、干脆将车辆摆在现场造成道路“栓塞”的无奈?
如今,在四川省的成渝、成雅、成南、成绵等多条高速公路上,由于有了高速交警与保险公司、公路交通执法、高速公路公司多方的“警保联动”,轻微事故的处理变得便捷、迅速。
通过“交管12123”APP,轻微交通事故发生后,车主能获得“一站式”事故处理、理赔、指引——只需一个电话,交警和保险专员就能迅速赶到现场,对事故当事人提供理赔引导,同时在系统上进行快速处理和录入,最大限度实现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快速撤离、快速理赔。
“警保联动”只是四川公安机关近年来推进“放管服”改革中的措施之一。四川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张颖说,近年来,无论是出入境还是户政、交管,四川公安机关一直将“方便群众”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标尺,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下放24项行政审批事项,超过90%的公安政务服务实现“最多跑一次”。
不仅是公安部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前四川政法各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都透着浓浓的民生情怀。
“在成都,占全省六分之一的员额法官办理了全省三分之一的案件。2018年成都两级法院法官人均结案数超过320件,成都中院商事审判庭法官人均结案数更是突破了400件!”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郭彦向记者细数的这笔“账”,并非是成都法院独有的尴尬,更是当前全国法院面临的“新常态”。
这一头是案件当事人“法官电话永远无人接听”的苦恼,那一头是法官“压力大得快抑郁,不是开庭就是写判决”的无奈。“现在的形势让我们意识到,必须从‘司法供应链’上着手改革。”郭彦说。
2016年以来,成都法院着手从纠纷的源头防范、诉调对接、立案、诉讼服务、审理、裁判、判后释疑、执行、法院内部衔接等环节入手,化解尖锐的司法服务“供需”矛盾。
“自从平台上线,大部分的纠纷被分流到调解程序,群众解决矛盾更快捷、经济,法官也能集中更多精力投入到复杂的案件中。”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法院副院长谌辉向记者展示的“合和智解”e调解平台是成都法院“司法供应链”改革中的一项创新举措——平台的一端是当事人,另一端是包括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民间调解等调解组织和特邀的专家学者、律师、优秀陪审员、退休法官等调解员在内的各种社会调解力量,当事人可以随时随地在线获取需要的咨询和调解服务。该平台自2016年8月上线以来,已服务群众4万余人次,受理调解案件3.31万余件,58.31%的纠纷成功化解。
距离成都200多公里的南充市营山县检察院,也在加快司法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步伐。通过一台智能手机,群众能随时随地与检察官“面对面”交流,完成法律咨询、控告举报、控告申诉、律师预约、案件信息查询等服务。
2017年6月,营山县双流镇沿山村24位贫困户村民参与村内农网改造施工,不料7万多元工钱被拖欠一年,眼看着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们群情激愤,沿山村村党支部书记陈贤明十分着急。
2018年6月,他拨通了营山县检察院视频接访电话,寻求检察官帮助。详细了解情况后,检察院发现双流镇农网改造欠薪并非个案,随即联合公安局、人社局等部门,通过线上线下协调、立案侦查等措施,督促电力公司和施工方加快结算支付。2018年9月,电力公司和施工方现场支付30余万元,双流镇农网改造欠薪全部结清。
“多亏了这个‘家门口的检察院’,现在终于可以和村里的贫困户有个交代了。”说到这儿,陈贤明长舒了一口气。
开辟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农民工讨薪、工伤法律援助案件,无需农民工提交经济困难证明……四川省司法厅连续九年开展“岁末年初为农民工讨薪专项活动”,年均为农民工讨回欠薪赔偿金1亿多元。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实际情况,四川省司法厅还在川籍农民工集中地区建立23个省外法律援助工作站23个,每年办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5万多件。
办事更方便了,群众心气更顺了,行走在四川大地上,不断提升的政法公共服务为政法机关赢得了更多的点赞,也将司法为民的宗旨深植到政法工作者的心中。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