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基建投资增速明显回升已成为市场共识,但回升幅度仍存在不确定性。目前今年已过半,国内疫情总体趋于稳定,各类支持政策、各省投资计划逐步明确,为基建投资的测算提供了良好基础。本报告首先分析了近年来基建投资低增的原因,再从基建投资资金来源、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两大角度测算了全年基建增速,最后从区域结构、投向结构、新老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今年基建投资的结构性特点。
核心结论:乐观情形下,全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超11%,对应下半年单月增速可能破20%。
1、近两年基建投资增速为何较低?今年基建呢?1)融资收紧是近两年基建增速偏低的核心原因。从货币环境看,2016年下半年以来金融体系逐步去杠杆,货币供应增速大降,加大了基建项目的融资约束。从政策环境看,2017年5月起地方政府债务监管趋严,明确了“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原则,地方政府投资积极性明显下降。直至2019年下半年基建融资支持政策才逐步出台,但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仍未有明显放松。2)统计方法调整等因素是基建增速偏低的重要原因。2017年统计局开始试点将固定资产统计方法从较主观、易被粉饰高估的“形象进度法”转变为更加客观准确的“财务支出法”,可能压低基建投资增速。3)融资环境好转将推动今年基建高增。今年流动性充裕叠加专项债等政策发力,将有效缓解基建投资的融资约束,推动地方政府投资意愿和能力回升。
2、今年基建投资高增幅度如何?乐观情形下,有望11%以上
>从资金来源看,基建投资增速可能有11%-14%。首先应明确,从资金来源来预测会有较大偏差,主因基建投融资之间缺口巨大,且基建资金来源多样,分别预测后再汇总存在累计误差。因此,从基建资金来源测算的意义,可能更多在于定性判断基建投资的变动方向和大体幅度,并从融资端出发,结构性地分析基建投资的发力点。具体预测如下:预算内资金约32400亿,国内贷款约30400亿,自筹资金政府性基金(除专项债和抗疫国债)约35100亿,专项债26100亿和抗疫国债7000亿,城投债约14800亿,PPP约4850亿,非标融资约-1200亿,其他自筹资金约43770亿,外资约380亿,其他资金约24200亿;整体基建资金来源增速高达26%;鉴于2016年之后基建投融资增速的差距逐步扩大,预计今年增速差距可能有12-15个百分点,对应基建投资增速11%-14%。
>从各省重大项目投资看,基建投资增速可能超11%。各省已披露的重大项目投资特点如下:1)基建占比较高。狭义基建占比约1/3,广义基建占比更高。2)投资规模较大。重大项目基建投资占整体基建投资比重约1/4,有较强指引作用。3)与基建投资增速走势较为一致。此外,更为本质的是,重大项目投资计划综合反映了当年的融资和政策环境、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投资意愿,由此看重大项目投资可作为观察验证基建投资增速的较好指标。统计发现今年25省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增速回升至7.1%,考虑到今年货币环境明显宽松,地方政府保增长的意愿较强,假设今年基建投资与重大项目投资的增速差与去年的4.2个百分点持平或小幅扩大,对应全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达到11%以上。
>综上,全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11%以上,对应下半年单月增速可能突破20%。不过,鉴于地方政府实际积极性、今年雨水多发、下半年货币可能边际收紧等约束,11%以上的预测应属于较乐观的预期,实际可能会低些。展望明年,若按往年正常水平,结合基数,明年基建投资增速将前高后低,当月同比下半年可能转负,全年累计增速显著回落。
3、今年基建投资的结构性特征:1)区域结构:从各省市重大项目投资增速看,西北地区投资增速提升,东南沿海多省下滑。2)投向结构:从专项债投向看,园区建设、市政水务占比提升,交通物流、环保占比下降。3)新老结构:“铁公基”等老基建为主,新基建旨在调结构、体量较小(市场一致预期是占比10-20%)。基于本文分析,倾向于认为,范围宽泛、市场化投资、系统性等因素导致新基建当前绝对规模难以准确测算,而且主流的基于专项债投向来测算新基建规模,在方法上可能存在缺陷。对应的,新技术落地应用的效果、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空间更加值得关注。
风险提示:疫情超预期演化、政策超预期发力、极端天气持续干扰。
来源为金融界财经频道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