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发生重大转变,以大城市为核心都市圈的发展战略形成,大都市圈内一体化,甚至重划行政区并非不可想象。时值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深、莞、惠”将深度一体化,视同深圳扩容,打造“大深圳”,将带来一轮改革开放、科技创新重大投资机遇。
摘 要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发生重大变化,以大城市为核心都市圈发展战略形成,大都市圈内一体化,甚至重划行政区也并非不可想象。五大都市圈各自有特色,粤港澳大湾区为科创中心。
2014-2019年,我国城市群战略是以发展中小城市群为核心的。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到了2019年,以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为标志,我国城市群发展战略出现重大转变,开始转向特大型都市圈、城市群为重心。
粤港澳大湾区上升至国家级战略,深圳—东莞—惠州将深度一体化,打造“大深圳”,引领区域科技创新。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预计我国改革开放将进入新台阶:
深圳开放进入新时代,带领整个区域开放水平再登新台阶:在加强“双循环”理念下以及海南开放的示范下,我们预计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整个区域开放的标准也将大幅提升,或不弱于海南。由于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群,类似海南那样的开放深度,将极大地提升我国开放的水平;
“深、莞、惠”深度一体化,作用或视同深圳扩容,引领整个区域再腾飞:深莞惠深度一体化,强化科技创新、研发和制造联动,深圳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将大幅增强,这在经济上实际上类似于深圳市扩容一样,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再飞跃;
深圳不仅是全国的金融中心,更是全国的科创中心,将在科创机制方面大有作为:在高质量发展理念引导下,深圳与杭州、上海的张江等地,似乎已经成为我国新经济的代名词,科创动能足,高技术企业不断涌现。预计深圳特区的40周年也必将在科创机制上再有创新,引领科创水平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投资机会:深圳特区40周年带来一轮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的新机遇。
正 文
引言:我国以大城市为核心都市圈发展战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内部重划行政区并非不可想象,深—莞—惠深度一体化,打造“大深圳”,新一轮开放、科技创新政策机遇蓄势待发
随着城镇化率增速回落,我国经历了从城市化、城镇化到城市群阶段的转变。我国的城镇化增速在2012年前后越过拐点(图1)。对我国城市发展究竟是以大城市为主还是以中小城市或小城镇为主,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城市群的发展战略经历了重大转变。
2014年以后,我国城市群战略是以发展中小城市群为核心的。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2018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到了2019年,我国城市群发展战略出现重大转变,开始转向特大型都市圈、城市群为重心。2019年8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指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2019年12月,总书记发表文章,强调了区域发展中的“极化”、“分化”问题。在这篇《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总书记指出“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推进大都市圈内的行政区重新划分或是重要解决路径。
伴随我国城市群发展战略开始转向特大型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至国家级战略高度,定调为“千年大计”。2018年,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广东调研时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而要解决湾区发展的“极化”、“分化”问题,“深圳—东莞—惠州”深度一体化或势在必行。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伴随粤港澳大湾区上升至国家级战略,深圳—东莞—惠州深度一体化,引领区域科技创新。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预计我国改革开放将进入新台阶,深圳迎来新一轮改革开放、科技创新政策新机遇。
“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我国将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共打造19个城市群。其中,五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粤港澳大湾区是未来中国核心城市群(附表1)。
五大城市群从横向国际比较来看,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对全国GDP贡献来看,五大城市群中GDP占比最高的长三角城市群仅为20%,远低于日本太平洋(行情601099,诊股)沿岸城市群72%的占比(图2);从人口密度来看,五大城市群的人口密度(143人/平方公里),相比东京都都市圈(2665人/平方公里)的水平相距甚远。未来,人口将继续向城市群流动,带动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升级(图3)。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成为世界级湾区的基础,将成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指的是以珠三角为基础,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湾区内9个珠三角城市加港澳特别行政区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不含港澳台)的4.9%,经济总产值约占全国的13%。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密度、人均GDP、土地产值均高于国内的长三角、京津冀,但人均GDP大概只相当于纽约湾区的1/3、旧金山湾区的1/5、东京湾区的1/2,具有成为世界级湾区的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至国家级战略高度,定调为“千年大计”。2005年,《珠江三角洲城市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最早提出“湾区”概念;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首次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广东调研时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
一、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位,深圳开放进入新时代,带领整个区域开放水平再登新台阶
2020年是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经过40年、五个阶段的发展,深圳具备迎接新一轮开放浪潮的能力。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5年),是初创奠基和改革开放局部推进阶段,主要特点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
第二阶段(1986年-1992年),是深圳经济转型发展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配套改革全面推进;
第三阶段(1993年-2002年),是深圳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2003年-2012年),是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阶段,经济、行政、社会、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第五阶段(2013年-2020年),深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全球创新生态圈,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发展阶段(附表2)。
1979-2020年间深圳GDP年均增速明显高于同期内全国GDP同比增速(图5);2017年,深圳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GDP体量突破2万亿大关的城市(图6)。
深圳逐渐形成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结构。深圳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75%;第三产业占比达到60%。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在70%以上(图7)。
深圳坚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已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将成为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加快开放的桥头堡。深圳出口连续25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深圳是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首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新驱动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接下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将内修改革开放、外领自由贸易来应对中美贸易战挑战。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位,深圳将成为加快开放的桥头堡。
在加强“双循环”理念下以及海南开放的示范下,我们预计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整个区域对方开放的标准也将大幅提升,或不弱于海南。由于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群,类似海南那样的开放深度,将极大地提升我国开放的水平。
二、“深、莞、惠”深度一体化,作用或视同深圳扩容,引领整个区域再腾飞
“深莞惠一体化”是在2009年提出的,它的提出强化了深圳、东莞、惠州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协作。深圳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有利于两市更好地发挥人口转移功能,有助于其吸引人才,实现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根据东莞市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850万,每年净增常住人口6万。到2030年,预计城镇化率达90%以上。惠州力求在2020年完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65%的目标。
“深、莞、惠”深度一体化将带动两地的创新发展、产业转移与转型,对完善粤港澳打完拳产业链起到重要作用。东莞第一产业占比极小,第二、三产业基本各占比一半(图11)。目前,东莞正努力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力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惠州第一产业占比较小,第二产业占比平稳,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图12)。近年来,惠州逐步完善了产业体系。“深、莞、惠”深度一体化有利于深、惠、莞间的物流、贸易与人才流动等。
“深、莞、惠”深度一体化可以提高东莞、惠州的国际化程度,扩大其内销渠道,助力其形成更良性的贸易结构。目前,东莞逐渐改变低层次加工贸易发展格局,努力完善贸易结构。深圳发挥更加明显的辐射作用,通过产业转移、公共服务合作等形式增强两地的税收能力,为两市创造更为健康的财政条件。
“深、莞、惠”深度一体化,作用或视同深圳扩容,引领整个区域再腾飞。预计强化科技创新、研发和制造联动,深圳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将大幅增强,这在经济上实际上类似于深圳市扩容一样,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再飞跃。
三、深圳不仅是全国的金融中心,更是全国的科创中心,将在科创机制方面大有作为
深圳特区40周年带来一轮改革开放、科技创新新机遇。深圳龙头地位和作用的强化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形成,这对于深圳及周边城市企业而言是重大利好。
在高规格的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之下,深圳要发挥更大甚至龙头作用,这就需要改变当前深圳发展受本地地域较窄限制的现状。让深圳发挥更大的龙头作用,可以把粤港澳大湾区开发提升到新的台阶,这对于当下中国的改革开放无疑是执牛耳之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不断推进,将吸引更多的人口向城市群迁移。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仓储运输、服务业开放平台。城市间协调发展促使轨道交通、大型交通枢纽的建立成为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有助于激发深圳科技产业和新制造业的潜力。此外,深圳也有望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形成区域金融生态体系。
在高质量发展理念引导下,深圳与杭州、上海的张江等地,已经成为我国新经济的代名词,科创动能足,高技术企业不断涌现。预计深圳特区的40周年也必将在科创机制上再有创新,引领科创水平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来源为金融界财经频道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