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GDP回正,失业率小幅收窄。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国民经济数据。经历了一季度的骤降,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平息,国内GDP终于二季度以3.2%的同比增速回归正增长区间。当前,如何保障居民稳定就业,成为考量我国经济复苏质量的关键变量。数据显示,6月全国城镇失业率降至5.7%,较前月再收窄0.2个百分点。但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也坦言,就业形势总体好转,但重点群体压力仍大。不过可以看到的是,面对史上最难就业季,政策端落地见效,消费、投资端新机遇不断涌现,为新兴就业形态提供了想象空间。
就业
失业率小幅收窄,新就业形态涌现
受疫情冲击叠加年度新增毕业生人数创新高,就业形势严峻。据统计,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在前两月以6.2%见顶后,于3-5月在5.9%至6.0%的区间内波动,创下过去22年以来新高。
随后,5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就业”的明确目标: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不论“六稳”中“稳就业”或“六保”中“保居民就业”,“就业”任务都位列首位,凸显出稳岗位、增就业、保民生的重要意义。
数据显示,6月失业率小幅收窄。其中,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连续两个月小幅下降,其中25-59岁群体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2%,比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低0.5个百分点。6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8小时,比上个月上升0.7小时。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呈现趋势回落
中国人民银行7月2日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就业感受指数为37.5%,比上季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10.7%的居民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46.9%的居民认为“一般”,42.4%的居民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或“看不准”。
当前,农民工大规模返程基本结束,对就业指标的影响逐渐消退,874万毕业生何去何从?各地集中火力促进毕业生等群体稳岗就业。其中,深圳组织策划加大线上招聘力度、启动国企招聘专项行动,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并给予工资水平补贴等;河南实施“321”计划。其中,30万高校毕业生通过国有企业、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实现就业;20万高校毕业生通过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三支一扶”等渠道实现就业;10万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自主创业。
7月8日,BOSS直聘发布《2020年高校应届生专业就业竞争力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应届生本地求职率已经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其中,深圳的应届生本地求职率达到83.8%,高居首位。
当前,就业形式更加灵活多变。5月底,中央文明办宣布,在今年“文明城市”的评选中,街边小摊的存在将不再被视为一个负面扣分项。随后,上海、合肥、南京、郑州等27省市相继开展“地摊经济”。媒体公开报道,成都在发展地摊经济的2个月间,增加就业岗位超10万个。
“地摊经济”的短时火爆,也打开了全国就业想象力。日前,人社部正式向社会发布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城市管理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信息安全测试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社群健康助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增材制造设备操作员等9个新职业。
但仍需注意的是,浙商证券(行情601878,诊股)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李超预测,“随着毕业生集中求职,7月调查失业率或将二次冲高至6.2%,经济增速没有回到合理区间带来的次生风险使失业情况难以好转。”
消费
降幅连收4月,
“宅经济”催生就业动能
“稳定企业,保住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成为稳就业的重要着力点。”财信宏观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认为,政策在继续加大对工业企业生产端精准帮扶力度的同时,仍需加大对消费需求端的刺激力度。有最终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订单问题。
受就业拖累,内需收缩,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步下滑。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718元,比上年同期名义下降5.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9.3%。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今年前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256亿元,同比下降11.4%。6月当月,社零总额达33526亿元,同比降1.8%,降幅较前月收窄了1个百分点。
为了刺激消费,自今年3月以来,全国累计已有28省份、170多个地市统筹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发放价值高达190多亿元的消费券。地方消费得到短时回升。例如,深圳市罗湖区发券6天拉动消费超30倍;湖南省消费券上线后,其线下微信支付消费增长270亿元。
正当各地消费稳步回暖,新一轮“端午”计划等待出炉,6月中旬,北京新发地市场出现聚集性疫情,再一次打乱全民促消费的阵脚。京津冀等地涉及线下旅游等消费计划大批量取消,餐饮、文娱等消费项目受影响。
但值得关注的是,疫情反弹虽然带来线下消费的缓慢回升,线下零售、餐饮同比降幅仍在两位数徘徊,线上销售额复苏却依旧热力不减。数据显示,1—6月,全国网上零售额51501亿元,同比增长7.3%,比前5月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3481亿元,增长14.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2%;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38.8%和17.3%。
疫情期间,线下消费受阻带来消费业态的持续升级,对消费的提振效应日趋明显。据统计,“618购物节”期间,京东超市10分钟整体成交额同比增500%;天猫首小时成交额同比增长100%;拼多多平台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19%;苏宁“618”超级秀五个半小时成交额破50亿元。
从激励效应看,业态升级催生了新一代“宅经济”的发展壮大,也让新兴行业逐步站上风口。例如,天猫“618”期间,13个直播间累计成交额过亿元,京东快手首场直播销售额达14.2亿元。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0亿,较2018年底增长1.63亿,占网民整体的62.0%。2015年前,我国直播相关企业年注册量不足1000家,截至2019年,这一数据已达到5684家,较十年前同比增长1758%。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的总规模达4338亿元。
7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明确探索线上服务新模式,发展新个体经济,开辟消费、就业新空间;7月7日,人社部曾发布互联网营销师等9个新职业和“直播销售员”“互联网信息审核员”等5个工种。
“随着经济逐渐复苏,企业利润上升、调查失业率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多,消费需求将自然修复,但难以一蹴而就,餐饮等线下消费行业恢复元气仍需要耐心。”李超表示。
投资
制造业缓慢修复,新基建渐入风口
疫情之下,尽管中央及地方财政支出持续压减,但让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加大逆周期调节,扩大有效投资力度不减。
数据显示,1-6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281603亿元,同比降3.1%,降幅比前5月收窄3.2个百分点。分产业卡,一、二、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以3.8%、-7.4%和-2.7%。
收到市场需求的影响,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纺织等行业投资分别将16.8%、12.6%和22.4%,使得制造业整体以11.7%的同比降幅依旧处于缓慢修复的过程。
但上半年,在投资市场情绪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基建方面政策效应带动其投资强势恢复。数据显示,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2.7%,降幅比1—5月份收窄了3.6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增加18.2%。
5月“两会”期间,“两新一重”首次出现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该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其中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7月中旬,经全国人大批准的3.75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已发行2.24万亿元、支出1.9万亿元,前述资金被全部用于补短板的重大建设。日前,国家发改委在此前基础上,再发布今年及后续将开工建设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前述工程预计将带动年均新增就业49万人次。
传统基建之外,新基建也成为今年热门投资方向。以5G网络建设为例,据中国信通院预测,到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据估计,5G网络建设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预计到2025年将累计带动超过3.5万亿元投资。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开复工建设推进等因素影响,下半年,新基建和公共服务类项目建设有望迎来小高峰。虽然新基建有技术门槛且面临投资多、时间长、见效慢等问题,但将陆续成为未来投资建设的主力军。”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通信专家邬贺铨表示,“新基建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机会。比如,前述研究机构预测2020年至2025年,中国将因5G将新增就业岗位300万人。Gartner2017年报告显示,累计到2025年,人工智能将刺激新增200万个就业岗位。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