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北京电影院终于重新开业了。“180多天,就像是一个世纪那么久。”一位北京地区的影院经理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截至7月24日18时,北京市开业的电影院有55家,当日票房收入55万元。换句话说,平均每家电影院单日收入仅1万元,只有去年同期的5%。
7月24日,《证券日报》记者在首都电影院(西单店)蹲守了一上午,发现确实有不少铁杆粉丝早早抵达电影院,甚至有工薪族为了看“头一波”电影而休年假。但是在现场,记者的数量远比观众多得多。
只要观众能回来
票价、票房收入都不重要
7月21日,北京市电影局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电影院可于7月24日有序恢复开放营业。次日下午14时43分48秒,北京市影院复工后的第一张电影票售出,这张票是首都电影院(西单店)计划于7月24日早上10时30分上映的《第一次离别》。
7月24日9时,《证券日报》记者前往首都电影院(西单店),彼时距离上述电影开场还有90分钟,影院所在的商场还没有开门,但已有观众守候在商场大门外。据了解,在开业前一天这场电影的座位就已售罄。
在商场于10时开门后,经历了查看健康码、测量体温等环节,记者随观众一起进入影院。零食摊位空无一人,没有爆米花的电影院似乎缺少了“灵魂”。
而在放映厅外的售票大厅,有多家媒体陆续赶来。据《证券日报》记者粗略统计,到场的记者比看电影的观众人数还要多,大家将首都电影院副总经理于超团团围住,现场俨然变成了“影院复工首日新闻发布会”。
“对于当下而言,只要观众能回来,票价、票房收入都不重要。”于超表示,“无论是管理层还是一线的服务人员,收入都相比正常营业时有所下滑。”
他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从1月24日起,影院就在做开业准备,大家始终处于停业但未完全停工的状态,“我们有183天的时间充分做好防疫工作,包括物资储备、清洁消毒、放映设备与空调管道的维护和清洗,在停业期间这些工作从来都没有停过”。
同时,首都电影院(西单店)也在尝试非接触检票的功能,观众可以对着扫描枪扫描电影票上的二维码,检票的工作人员可以从扫描枪的屏幕上看到电影票的相关信息,有效减少了检票环节的人员接触。
“现在影院一天的总场次不超过原来的50%,原来一天能放80场左右,现在排片控制在30场左右,每个厅的上座率不超过30%。每一场的间隔也相应拉长,原来场间时长是10分钟至15分钟,现在要留出充分的时间来消毒和清洁,最短也要半个小时。影厅里的座位是以交叉隔座的形式进行售票,员工会在影片放映过程中进行巡视,检查观众是不是全程佩戴口罩,是不是存在私换座位的情况。”于超表示,在观影过程中,不允许吃零食或者喝饮料。
中午时分,该影院的第一场电影放映结束,一位观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感觉很好,过两天还会再来电影院。”
开业“真的不赚钱”
大量影院仍在观望
“现在坚持看电影的,主要是靠情怀。而影院开业,也有情怀的因素在,因为真的不赚钱。”一位北京地区的影院经理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截至电影行业停业前的最后一天(2020年1月22日),北京地区共有电影院239家,而在7月24日复工首日开业的数量仅为55家,以此计算,目前的开业率为23%。换句话说,有近八成影院仍在观望。
上述影院经理表示:“停工期间,很多影院裁员降薪,现在的状态并不具备复工的条件,一方面,就目前对排片率和上座率的规定,开业就是赔本赚吆喝;另一方面,人员配备不够。”
根据中国电影(行情600977,诊股)发行放映协会发布的《电影放映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指南》,未戴口罩和体温37.3度以上者不得进入;全部采取网络实名预约、无接触方式售票;实行交叉隔座售票,保证陌生观众间距1米以上;每场上座率不得超过30%。此外,电影放映场所减少放映场次,日排片减至正常时期的一半,每场不超过两个小时。
“换句话说,影院要先锁定一部分座位,只开放30%的位置。一部电影最好的上座率表现就是30%,但大部分时间的上座率肯定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因为电影是不能看单一场次的,平时工作日、周六日上午的上座率本身就不高。工作日晚上和周六日下午属于观影热门时段,有望达到这一标准。平均下来,上座率能达到10%就很好了。”上述影院经理表示,影迷的新鲜劲过去后,如果没有新片持续供给,就很容易出现空档期,开业后的成本却一点也没有少。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