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科技助力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情况。
环境治理越来越走向精细化,如何找到对应的治理技术对症下药尤为重要,但是,市场上技术鱼龙混杂,地方和企业选择时往往无所适从。
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提问:生态环境部如何指导地方和企业做好技术选择?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回应,生态环境部在指导地方和企业选用先进可行可靠的技术方面,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发布年度《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建设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举办系列成果推介活动、发挥驻点专家团队作用。
其中,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已汇集4500多项技术。
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
邹首民介绍,从2007年开始,生态环境部每年结合当年的环境治理技术需求热点,发布《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选择环境和经济效益都比较好的成熟技术,特别是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技术,供企业以及管理部门选择使用参考,目前已经发布共1173项先进技术。随着国家机构改革,温室气体管理职能划转到生态环境部,目前已经发了三批《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
同时,生态环境部建设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推广展示先进适用技术。平台坚持公益性定位,以技术评估、筛选、孵化、咨询、展示、推广和服务为核心任务,汇集全国先进适用技术,为地方和企业筛选出易推广、成本低、效果好的先进适用技术。该平台类似于一个技术大超市,目前已经汇集4500多项技术。
据了解,上述平台具备在线查询、需求上传与技术推荐,线下定制化服务、规范化技术评估、流动服务等服务内容,利用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匹配等技术,整合跨行业、跨领域信息,实现线上咨询和线下服务的有效贯通、环境治理供需关系的有效对接、专家和技术的有机融合,提高了生态环境科技服务的互动性、精准性和灵活性。
此外,邹首民称,2019年,生态环境部先后在长江上中下游(成都、长沙、南京)举办3场“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介活动”,累计推介生态环境治理技术近600项。向全国派出了99个专家团队深入地方一线,利用他们掌握的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直接支持地方污染防治,给地方送技术,解难题。
实际上,“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多,仅中央财政投入就超过100亿元。科技治污快速推进,成效如何?
邹首民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内在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加清晰准确,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更加科学、精准。同时,随着一些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在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的技术可达性更强、经济可行性更加合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比如,水专项在钢铁、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废水治理技术上的突破,使得这些传统重污染行业实现了产能提升和污染减排的“双赢”。
为此,邹首民举例,在重污染天气预报方面,通过科技攻关,污染过程预报准确率接近100%,污染级别预报准确率接近80%,预报时长由以前的3~7天,扩展到10天。由于预报预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使各地提前采取应急管控措施,减少污染物的累积起点,降低污染峰值。
同时,在钢铁焦化废水方面突破了焦化行业废水强化处理集成技术,应用于鞍钢、武钢等大型企业,累计实现节水和废水回用1.1亿吨,直接惠及企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年。
封面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
全球新型肺炎疫情实时查询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