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国内经济较快修复后,复苏还能持续多久?
最近几个月,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内政策该如何应对?
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中央就这些热点问题给出了全面的定调!
从本次政治局会议定调来看,下半年经济不悲观,中国经济大概率继续复苏。
第一,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二季度GDP增速3.2%,相比于一季度增速回升了10个百分点。如果单看6月数据,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和出口的当月增速,基本都回到疫情前了。
无论是疫情冲击下GDP回落的幅度(对比刚公布的美国二季度实际GDP年化初值环比萎缩32.9%),还是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后修复的速度,中国经济的表现在全球范围来看都很亮眼,展现了很强韧性,这说明中国经济基本上已经摆脱了疫情的影响,正逐步回归正轨。
第二,在部署下一阶段各项政策的同时,着重强调“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这意味着下半年经济无需悲观。信息量更大的是今天发布的7月28日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的通稿,明确指出“三、四季度要乘势而上,巩固扩大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成果,努力弥补上半年的损失”,这说明下半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是继续稳增长,加强财政发力,中国经济复苏的趋势将延续下去。
因为中国上半年经济基本面的复苏主要依靠基建+房地产为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推动,下半年基建投资在这一定调下,将继续好转。
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下,房地产上行肯定是有顶的,但是信用环境在稳就业和扩内需的背景下,一时半会也不会快速收紧,在相对温和的信用环境下,指望房地产变差,也不会差到哪去,预计和2019年的状态差不多。
出口方面,二季度口罩、呼吸机等防疫物品的出口让二季度出口保持了韧性,但口罩、呼吸机的出口能否一直维持这么高的增速,有一些不确定。不过海外复工会让更多的出口产品因海外需求恢复而受益,抵消口罩、呼吸机出口回落的问题不大。而且这些出口产品不少是劳动密集型的,对就业的帮助也要大一些。
基建变好,房地产、出口不会恶化,就业也将滞后好转,经济延续温和复苏的趋势是非常明确的。
第三,这次会议需要关注的是货币政策的基调,因为货币政策的基调要比以前“鹰派”得多:
1)4月份的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本次会议将其删去,没有任何运用总量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说法;
2)对社融和货币供应量的看法,从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显高于去年”转变为“保持合理增长”。这说明,政府认为上半年的社融和M2增速偏高,下半年至少在企业和居民部门层面要适度收紧信用,控制社融和M2的增速,未来社融和M2的增速要逐步向名义GDP去匹配了。
但是由于小微企业、制造业企业的景气度依然不佳,就业也要保,因此信用即使是边际收紧,其幅度也不会太大,速度也不会太快。下半年信用预计会是总量边际收敛、结构优化,进一步向制造业与中小微企业倾斜的组合。
3)降成本让利的表述从“引导贷款、(债券)利率下行”转变为“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没有具体的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降的提法了,变成了一个综合融资成本这种模糊的概念。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可以由很多途径来实现,不一定非得需要利率下降。比如,让银行降费可以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比如把非标控制住然后多发点贷款和多发点债也可以降低融资成本,这搞不好意味着监管也得收紧一些。
综上,我们预计下半年货币政策会保持中性偏紧,信用总量会边际收敛,但由于经济依然存在小微企业和制造业偏弱的结构性问题,收敛的速度不会太快,收敛的幅度也不会太大。
财政积极、经济复苏+货币宽松趋势改变,很显然,对债券不是什么好事了,对A股倒是利好。不过资本市场那块提到了要平稳健康发展,疯牛肯定也是监管不认可的,建议投资者理性参与A股市场。
第四,和以往相比,在继续强调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的同时,增加了“注重实效”的提法,这意味着财政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会更有效率!
反正从数据来看,下半年政府债券供给还有超过4.5万亿的规模,要比上半年3.8万亿的规模多不少。财政支出进度也是近三年的新低,所以地方债都要在10月前发完,四季度好发力,所以下半年财政支出肯定会明显加快的。
第五,房地产继续强调房住不炒。这点和4月份的表述基本一致,可能会压制房地产销售与投资的上行幅度。但由于:
1)下半年央行顾虑小微企业、制造业企业和居民就业等问题,信用环境不会马上大幅收紧;
2)因城施策,部分城市没有收紧,购房需求没有受到压制。
房地产销售也不会大幅恶化,地产投资的下行空间有限,不存在失速拖累经济的风险,预计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将继续保有韧性。
第六,“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这个新提法,值得关注。最近几年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问题是长期的,比如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它对中国经济短期的影响可能不大,但中长期来看,却可能是决定性因素。这次会议也明确指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
既然很多问题是长期的,以长期风险的积聚,靠“走老路”来实现经济增长,会得不偿失。
宏观调控跨周期,这意味着各类政策目标中,比如防风险、推动科技创新等长期目标的权重可能会变得更高。但是,像地产调控全局性放开、地方债务监管等短视的、“走老路”的政策,对它们就别抱有期待了。
第七,时隔多年,重提“扩大内需战略基点”。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近年中央层面的会议,对扩大内需的定位是战略,比如今年4月的政治局会议。本次会议重提扩大内需战略基点,表明扩大内需的战略地位更加基础和更加重要。这也是外部环境剧烈变化,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促进消费和更具生产性的制造业投资,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比如严格落实房住不炒、保市场主体和保就业、收入分配向劳动者倾斜等方式,提高居民购买力。再比如通过改善营商环境、落实减税降费等稳定民营企业家预期,加快制造业投资的修复。
国际方面,这次政治局会议强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
两个层面的意思:
1)未来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有力回击了所谓的“脱钩论”;
2)但是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强。
为什么未来的主题仍是和平与发展呢?因为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中国有别于冷战时期的苏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目前每年的经济增长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30%以上。
需求端,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19年突破了41.2万亿,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手机等诸多耐用品消费市场。只有拥有一个超大型市场规模才能不断摊薄创新需要的成本投入,拥有一个大规模、统一的大市场是西方发达经济体制度上的创新优势得以发挥的前提。
生产端,中国工业增加值在2019年突破了31.7万亿,制造业的增加值连续10年位居全世界第一。全球化过程中,美国之所以受益,以及美元霸权是基于中国大规模生产(降低进口品成本)和中东原油资源(必须资源获取)的基础之上。
无论是需求端还是生产端,中国与世界经济已完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共生关系,美国即使想脱钩、搞逆全球化,也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搞不搞得成也得另说,所以,和平与发展的前提还是在的。
但是,为什么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呢?
因为美国疫情爆发叠加佛洛依德事件,很明显可以看到民调对特朗普的支持率出现了反转,从六月份以来,民调对拜登的支持率要远高于特朗普,而且不乐观的是,16年依靠摇摆州,通过蓝领工人投票逆袭的特朗普,这一次在摇摆州的支持率也不高。
在疫情防控和佛洛依德事件上,美国之所以没做好,也存在一些经济、社会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贫富分化、种族矛盾等等,这些问题也不是一个短期换个总统就能解决的。
为了掩盖矛盾,最简单的办法往往就是对外转移矛盾,把矛盾外引,制造与中国之间紧张的关系,制造假想敌,这就是中国有可能会面对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来源了。
这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在国际关系层面,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导致两国关系紧张。在经济层面,出口可能没那么好了,因为全球经济速度在下降而且在搞贸易保护主义,进口有些过去可以买的现在不一定买得到了,所以有些核心技术,必须抓在自己手里。
因此,长期可以关注的投资主线就是进口替代产业链了。
总结来看:
1)财政政策会更加积极,经济复苏还将延续;
2)货币政策有些“鹰派”,但不会过快退出;
3)经济复苏叠加相对友好的信用货币环境,有助于提升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利好A股,债券不确定性增强。
4)长期关注进口替代产业链。
来源为金融界财经频道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