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三峡》中曾写道: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而这赫赫有名的长江三峡之一的巫峡,便是西起于重庆巫山县东,最为人所称道的巫山十二峰,就坐落在巫山县东部的长江两岸。
得天独厚的风景,同时也曾是巫山县经济发展的掣肘。山高路远,峡谷幽深,山地面积占全县面积的96%,全县有1.2万人生活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寒边远山区,土地贫瘠,生产落后。2014年,巫山县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识别贫困村120个,贫困户24632户89665人,贫困发生率13.7%。
巫山县守好山水,用好山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发展旅游,培植产业,引导群众耕耘好巫山这一方水土。在多产业的带动下,2018年8月,巫山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14%,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卤蛋西施”搭上旅游快车
从路旁小小的加水站,到远近闻名的“卤蛋西施”;从卤菜小店的砖瓦平房,到“艳姐农家乐”的白色小楼,龚克艳守着公路,一步步闯出名堂。
2008年,龚克艳结束在深圳的务工,回到老家巫山县建平乡建平村。因为家里的房子紧邻省道,龚克艳和丈夫一起在路边做起了给过路车辆加水的生意,每年的收入约有1万元。
逐渐,心思活泛又勤劳肯干的龚克艳在加水站里同时售卖一些卤菜。最早是卤鸡蛋,后来慢慢发展成拥有数种卤菜的小吃店。此时龚克艳又决定把最初的老本行――“加水”――变成免费项目,从而吸引更多的驾驶员前来。就这样,公路旁的一间小平房变成了一处简易的“公路服务站”。
随着巫山县旅游业的发展,来往的车辆越来越多,龚克艳的生意的越来越好。“好的时候,每天只卤蛋就能卖上千个。”龚克艳说。
去年,龚克艳更是在与老房子一街之隔的地方修起了一栋小楼,开起了“艳姐农家乐”,不仅店面扩建到200多平方米,餐桌也增加到12张,还新增了民宿经营等业务。
如今,“艳姐农家乐”一年的营业额能达到上百万,旺季时,一天就能接待上万名游客。忙不过来的龚克艳夫妇还请了附近的8名村民来店里工作,每月有2500元的工资和免费用餐的待遇。
像龚克艳这样搭上县里“旅游快车”的人还有很多,巫山县打造的大景区概念辐射全县17个乡镇,占到全县总数的六成以上,带动三分之一以上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摘帽,让绝大多数群众吃上“旅游饭”。
荒地长出幸福果
2006年,双龙镇花竹村村民聂章华的妻子先后患上胰腺炎和胆囊炎,前后治疗一共花了6万多元。妻子卧病,聂章华要照看家里的田地,不能外出务工。支出增多,收入却减少,聂章华不仅花光了积蓄,还欠了外债。
2015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聂章华积极响应了当地政府的号召,流转了400亩土地种植脆李。儿子聂海作为村里培养的技术骨干,还为村里其他贫困户提供技术帮扶。
去年,脆李亩产达3000多斤,聂华章实现纯收入十余万元。同时,他又盯上了村里的一片荒弃的石榴林。这片260余亩的石榴林,是村民们十几年前从山东引进的,但这些年基本没有经济效益,就这样一直荒着。
既然村里要发展脆李产业,种植大户聂华章认为这片荒地也该好好利用起来,精心养护,一定也可以长出优质的脆李。而原本被他以为要当柴烧的石榴树,也在驻村工作的的帮助下,成功卖给了一家园林企业,为他带来了一笔惊喜的额外收入。
无独有偶,双龙镇安静村的刘敬春同样流转了村里一片荒弃的葡萄园。
刘敬春曾经因为腰椎结核差点瘫痪在床,家里也因为治疗而负债累累,他却从不放弃。2017年,他听说巫大高速将在2020年建成,而安静村距离其中一个高速出口仅有5公里,这让他看到了一个机会。
申请小额扶贫信贷,又四处筹措资金,刘敬春终于将长满野草的葡萄园流转过来,精心管理,勤劳侍弄。2017年8月,葡萄试挂果,当年的产值达到6万元左右。2018年,110亩葡萄园已初具规模,年产葡萄2万多斤,收入16万多元。
两片荒地,终于都长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幸福果。勤劳的双手耕耘出明媚的未来。目前,巫山县实现了“全县有主导产业,乡镇有骨干产业,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产业”的局面,有劳动能力、有土地等生产资料的贫困户扶贫产业覆盖率达到100%。(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