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近日,关于包商银行的处置细节曝光:2005年至2019年的15年间,“明天系”通过209家空壳公司套取的信贷资金1560亿元如今全部成了不良贷款。这次惨痛教训再次凸显了中小银行整顿内部治理的急迫性。但笔者认为,聚焦违规银行本身依旧低估了事件的恶劣影响。在错综复杂的金融网络中,一家银行的资产端危机可能会像滚雪球一样波及整个金融体系,造成系统性风险。
Gai, Haldane, and Kapadia(以下称GHK)巧妙地运用了节点、临界点、适应性系统等网络学术语,并通过基于对象的蒙特卡洛仿真建模,展示了一家银行的亏损如何通过网络实现升级、放大、并最终引起金融海啸。GHK证明了“大而不倒”论断的片面性,如果银行的体量小却处于网络的关键节点上,那么它依旧可以引起系统性崩塌,所以中小银行同样需要监管。
标题:Complexity, Concentration and Contagion
作者:Prasanna Gai, Andrew Haldane, Sujit Kapadia
期刊: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11)
本文作者:蒙格斯智库 谢东平博士
金融同业市场的复杂性和集中度
金融系统的复杂性和集中度可以从图1中看出。每个节点代表一家银行,银行之间通过同业拆借的形式相互关联,因此图中的每一条连接线都代表着两家银行之间存在着相互拆借的关系。一般来说,当一家银行的现金储备低于监管部门要求的最低储备金率的时候,它就会向有额外现金储备的同业银行进行借款,贷款利率被称为同业拆借利率,如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欧洲的LIBOR、中国的SHIBOR等。
同业拆借市场一直是交易活动频繁、流动性极强的资本市场,然而在2008的9月却突然冻结,银行之间因为信任危机不愿贷款,同时将到期的贷款终结,不再续借。金融同业市场的萎缩直接影响了银行向企业的贷款,一场金融危机演化为经济大衰退。
GHK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种可能性解释:资产价值下跌引起的金融机构在回购市场(repo market)的举债约束使得银行们由于对流动性的紧张纷纷从同业市场撤退,这种“理性”的防御策略却最终引起了“非理性”的系统性崩塌。并且在此过程中,金融网络结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分布越集中(图1中的大号节点)、越复杂(网络链条越长),这种危害越大。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表1: 银行资产负债表
GHK的分析是从一张有象征意义的银行资产负债表(表1)开始。资产端由固定资产、可作为抵押物的资产、逆回购资产、银行同业贷款(这种贷款一般是不需要抵押物的)、以及流动资产构成;负债端由存款、回购贷款、银行同业欠款、以及股东资本构成。
银行的流动性约束可表示为
。
这个不等式的大体含义是:当资产价值下跌时,按市值定价的就会下降,导致银行资产端的萎缩。同时,银行的回购贷款也会因为抵押物的贬值而相应减少。当流动性约束条件不满足时,银行就要开始采取防御性措施,从其他银行处收回同业贷款。被收回贷款的银行有可能也出现流动性短缺,因此也会向对应的同业取回贷款。流动性紧缩就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到整个金融网络,直到以下两个条件有一个满足:(1)没有更多的银行因为流动性采取防御性措施;(2)所有的银行都撤回贷款,系统彻底崩塌,这也是08年金融危机的由来。
实验一:几何分布的网络vs.泊松分布的网络
GHK首先证明了网络的拓扑属性对于危机的传播和放大至关重要。他们比较了两种分布结构:(1)泊松分布,大体上每个节点同等重要,体现在每个银行的同业客户数目是差不多的;(2)几何分布,存在比重大的节点,这些银行的同业客户数量明显多于其他银行。
图2: 泊松分布
图3: 几何分布
从图2和图3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当资产端的外部冲击是随机发生时(即冲击随机地发生在任意一家银行),几何网络比泊松网络更加有韧劲,因为几何分布的传播路径更短,受影响的范围更小。
但是如果冲击发生在网络最重要的节点上(即同业客户数目最多的银行)的时候,几何网络将变得极其脆弱,最重要的节点就如同震中一样,可以轻易地将波动传播到系统各个角落。因此,对于几何分布的网络,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重要”银行的资本管理,这也是巴塞尔协议III中的重要内容。
实验二:经济周期引起的系统性风险
GHK还分析了经济周期各阶段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风险。他们证明了在经济上升期,当资本市场享受着资产溢价的红利时,其实也是潜在风险最高的时候。这时如果一个不受控制的负面事件发生,比如大规模传染病或者地缘政治冲突等,引起资产跳水,那么金融体系将迅速崩塌。这就要求监管部门实行逆周期调控,这也是巴塞尔协议III中不同于前两个版本的重要部分(见图4)。
图4: 经济周期影响和逆周期调控
实验三:市场透明度的重要性
系统性崩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信息闭塞,投资者的“动物本性”趋于避险,因此引起回馈效应。如果监管者可以及时疏通市场淤积,稳定市场信心,那么大规模的坍塌可能避免。
在GHK的前几个实验中都假设了一旦银行出现流动性紧缺,它们就会回撤所有的同业贷款,无论现金短缺是多少,这就是信息不透明的一种体现。GHK展示了哪怕银行只回撤资金短缺量加上剩余贷款的一半作为缓冲,而不是全部贷款,那么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和规模将大大降低(见图5)。
图5: 市场透明性的重要性
结语
GHK是一篇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学术论文,被收录在货币研究领域名气最大的JME期刊中。它的意义在于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网络理论——解释了金融系统性风险。它纠正了我们对于“大而不倒”的误解,实际上应该是“密而不倒”。当然,一般来说,同业机构数目多的银行也同时是体量最大的银行。
GHK还为后来巴塞尔协议框架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我们的文章梳理只列举了GHK的其中一小部分实验结果。审慎宏观调控、重要银行的风险拨备、逆周期调节等等重要定义都可以从GHK的模型中反映出来。
来源为金融界财经频道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