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散户包括超级牛散亏钱,只有机构赚钱,该不该进一步去散户化,机构赚钱秘诀又在哪儿?
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在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A股个人投资者,无论是账户在10万以下的“小散”,还是资金在千万级别以上的“牛散”,单账户平均年度收益均为负值,机构投资者近三年平均年化收益为1344.77万元。
从投资者盈利来看,机构也就是公募基金包括法人投资者,是一个专家理财,其盈利能力确实比个人投资者包括小散超级牛散要高得多,机构盈利能力高的秘诀在哪儿?是机构通过抱团持股,依靠资金优势,不断推高股价,形成马太效应,出现结构性行情,股价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获得丰厚收益。
资金优势在哪儿,就在于部分头部基金在获得巨大盈利以后,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基金,一旦启动新基金发行,就可能成为爆款基金,新基金加仓不会拓展新热点,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逢高加仓或者是加仓同一行业,源源不断的新增资金推动股价一轮又又一轮上涨。
机构投资行为是专业人,做专业事,专家理财成为管理层力挺重点发展的对象,这几年一直是机构主导的投资,像消费白马股、高价科技股、医药医疗器械,只要是牛股,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有机构的身影,甚至不是一家机构持有,而是多家机构持有,典型的就是贵州茅台(行情600519,诊股),看到过一则材料但未经核实,持有贵州茅台的机构多达1000家,正是因为机构重仓,机构有足够动力推高股价,提升基金净值,说穿了就是机构通过抱团持股获得超额收益。
机构作为专家理财,不能追求短期收益最大化,而是要关注长期收益稳定化,最根本的思路,我个人认为就是遵从组合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分散投资的投资风格及理念,组合投资作为拥有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资金的机构是一定会做到的,毕竟机构持股有10%红线限制,至于这投资组合是不是具有分散风险的特点,就很难说了,部分机构持股度是高度集中的,正因为持股度高度集中,机构才会有动力推升股价,要说机构价值投资我是不太认可的,最后演变为价值投机,机构重仓持有的白酒大消费中的食品饮料,很多个股估值水平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很多个股上涨遭遇市场巨大争议甚至很大质疑,尤其是医疗医药器械,有媒体就说是市盈率百倍起步,几百倍为数不少,上千倍也是客观存在,部分机构持有的 股票市盈率达到100倍以上。
长期投资,最近三年,机构也是做的较好,像贵州茅台等就是长期持股,但是分散投资,我认为部分机构是做的不太好的,没有遵循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策略,而是较为激进,某些基金重仓股行业相似度很高,而且重仓股不少临近10%红线限制,颇有赌一把的投资策略,从今年来看,部分机构重仓股越集中,收益率越高,排名也越是靠前,基金净值一个交易日可以增加好几个点,但是也可以下跌好几个点,未必就能给投资者带来稳健的回报,但是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短线回报。
今年机构收益率排名居前的大部分是医疗医药器械和部分成长性基金,他们的投资思路就是抱团持股,重仓持有,有的基金公司旗下多家基金持有相同股票,甚至于同一基金经理旗下多家基金持有相同重仓股。因为持股集中度很高,基金净值可以大涨也可以大跌,15年明星基金经理一转眼就成为收益垫底的基金经理,这种基金是无法给投资者带来稳健的长期平均收益,给投资者带来实实在在的长期丰厚回报,只能是带给投资者短期丰厚回报。
虽然现在是机构主导的典型的“机构市”、但是不会形成“慢牛、长牛”,而是不改变历史上的疯牛短牛,像医药医疗器械短短半年股价翻倍很多,可是估值太高,股价高位大幅震荡,涨停跌停互现已经出现,风险开始集中释放,基金净值也可能面临短线较大的波动。
A股发展机构投资者并没有错,可是机构考核短期化功利化,结果就是基金经理追求短期效益,而不会考虑长期稳定收益,这是最大缺憾。机构考核亟待改变,主要是依靠规模取胜的收取管理费模式需要改变,而是转向固定收费和与收益挂钩的联合收费模式,对基金经理业绩考核不是一年一次而是需要三五年一次。
来源为金融界财经频道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