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和《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一周年之际,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收到了自然资源部政策“大礼包”。
近日,国家自然资源部发出《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市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探索意见的函》(下称《意见》),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用途管制、土地利用、耕地占补平衡、不动产登记、土地“只征不转”等9个方面提出意见,支持广东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和效率。
其中,在建设用地方面,《意见》支持广东探索建立省域内的建设用地交易机制;创新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探索建立全国性的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支持探索建设用地使用权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层设立、分层供应政策。
值得关注的是,为充分发挥深圳“双区”叠加优势,《意见》支持深圳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探索。除了支持广东和大湾区改革探索事项全部适用深圳外,《意见》还支持深圳取得相关法律授权,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后,可探索按规划期实施总量管控模式;将国务院授权广东省批准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由广东省委托深圳市批准;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公园绿地内的建设用地不纳入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管理新机制;探索通过出让合同约定土地闲置费的收取标准,以及违约条件下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可操作方法;探索国有土地使用权到期后续期的操作路径;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分类保护利用新模式。
这些政策对于“缺地”的深圳而言,尤为重要,特别是“占补平衡”政策,目前深圳已向广东省提出了相应政策申请,为深圳增加住房建设供地迎来了发展想象空间。
“《意见》专门针对深圳列出了几条与扩大土地自主管理权限、增加建设用地相关的探索事项。其中,深圳获得的‘探索国有土地使用权到期后续期的操作路径’‘研究探索处理历史遗留违法用地问题的办法’‘探索建立全国性的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尤其引人关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新时代城市有机体理论研究者杨志表示,这实际上是在土地管理上给深圳“扩权”,让深圳拥有更多用地自主权,为解决土地紧缺难题创造了条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深圳土地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深圳全市面积仅有1997.47平方公里(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仅为北京的12.17%、上海的31.50%、广州的26.76%。根据深圳市政府2005年11月份实施的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作为保护深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和“高压线”,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土地面积为974.5平方公里,占比48.76%,接近深圳市总面积的一半。
统计显示,近4年来,深圳实际供应居住用地766.6公顷,仅占实际供应建设用地的14.2%。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今年4月份发布的《住房发展2020年度实施计划》,深圳居住用地占全市总建设用地的22.6%,低于国家相关标准中25%至40%的下限,难以满足人口快速增长条件下的住房需求增长和品质提升要求。
一边是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迫切需要,一边是开发用地存量窘迫,基本生态控制线也不容丝毫违反。城市高速发展和土地紧缺、“难以为继”的矛盾,成为不断拉高深圳房价的重要推手之一。
“此次《意见》扩大了深圳土地自主管理权限,为深圳在更大的范畴内获得土地统筹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了可能,有助于深圳增加住房建设供地。特别是‘占补平衡’为深圳增加住房建设供地提供了很大想象空间,也为其他城市土地管理提供‘深圳经验’。”杨志认为,从长远看,稳定房价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增加居住用地供应量。《意见》的出台,对深圳而言是重大利好。(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阳腾)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