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吕红星
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达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约7万公里;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全国1、2、3小时高铁出行圈全面形成;智能高铁率先建成……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13日发布《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到2035年,率先建成服务安全优质、保障坚强有力、实力国际领先的现代化铁路强国。到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
四大亮点尤其值得关注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地位,对新基建、旧基建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带动效应。《纲要》具有前瞻性,是对我国铁路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我国建设交通强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际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铁路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4.14万公里,规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铁里程3.6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专家委员、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解筱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纲要》是铁路部门按照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新蓝图的愿景、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对新时代中国铁路作出的健康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将对助推交通强国战略发展、加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魏际刚看来,铁路在推动交通革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消费升级需求方面意义重大,也是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就《纲要》而言,有四大亮点尤其值得关注。
第一,系统性。《纲要》从多个维度来发展中国的铁路事业,例如把基础设施、装备、智慧化、服务质量等紧紧连在一起。第二,引领性。《纲要》紧紧围绕世界铁路前沿、先进科技、绿色等方面进行了重大部署。第三,创新性。《纲要》把最新的科技与铁路发展深度融合,5G通信网络、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将丰富应用场景,延伸产业链条。第四,以人为本。《纲要》提出,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其中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
“锻长板、补短板”是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在21世纪初的10多年时间里,中国通过战略运作和艰辛付出,终于后发先至,建成了世界上最发达、最完善先进的铁路网,无论高速铁路、既有线提速铁路、高原铁路、高寒铁路,还是重载铁路技术等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铁路交通早已全面超越和引领世界发展。
“《纲要》一方面是引领中国铁路永续发展,持续保持整体性领先世界,另一方面是引领中国交通业健康持续发展,加速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推动高质量融合发展,助推交通强国战略实现。按照我国目前的交通发展基础和发展态势看,2035年应该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强国。”解筱文表示。
魏际刚认为,在航空、航运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锻长板、补短板”将是我们今后的目标。
从《纲要》发布到2035年,还有15年时间,到2050年还有30年的时间。为使铁路健康稳定发展,解筱文建议,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铁路应该由传统客运服务加速向商旅经济转型发展,主动适应客运服务的结构性变化,运用大数据管理,加强运输结构调整,精准定位客运产品,提高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水平,提升运输效率效益。积极融入社会发展,多元化、市场化、资本化运作,整合综合交通运输客运枢纽资源,实现与城市交通、公路客运等体系融合发展。
第二,铁路应该由传统货运加速向现代物流经济转型发展,积极适应物流市场发展趋势和需求结构变化,深入推动铁路由运输向物流转型变革,以开放共享的思路主动融入社会物流市场,与公路、水运、海运、航空等运输方式进行竞争与合作,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主导地位,做大做强铁路物流企业,主推多式联运发展,促进全社会物流成本降低,更好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数字经济是中国铁路新的战略性核心竞争力,铁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流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铁路经济与数字经济全面深度融合,驱动铁路商业变革,重构铁路经济格局,拥抱数字经济蓝海,更大创造铁路价值,更好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未来,我们国家会成为轨道上的国家,铁路速度会更快,将会无所不至、无所不含、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人们的幸福感会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魏际刚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