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香港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欧洲旅游返程,再次检测核酸呈阳性,经港大微生物系测序证实,与此前感染病毒株存在差异,因此证明是“再感染”,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复阳”。
8月25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发布微博就此事进行解读称,此次港大证实的“再感染”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再感染”关乎免疫的持久性,也关乎未来疫苗保护的时间和重复接种疫苗的间歇时间。
港大证实有康复者二次感染
据中新社香港8月24日消息,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自欧洲返回香港后,其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再次呈阳性。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队证实,该患者是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属全球首例。
综合无线新闻、香港01等香港媒体24日报道,被证实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为一名33岁男子,他于今年3月底确诊感染新冠病毒,4月中旬康复出院,8月初经英国到西班牙旅行,返回香港后接受检测再度确诊。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队证实,该患者两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明显不同。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队表示,对比该患者第一次及第二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有24个不同之处,且该患者返回香港再度确诊后,入院时已检测不出其体内有抗体,因此确定其为康复后再次受到感染,而非“复阳”。
该团队还指出,以往就有证据显示,新冠肺炎患者体内的抗体水平会在其感染数个月后逐步下降。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临床副教授杜启泓认为,此次出现的二次感染病例,说明确诊新冠肺炎即使康复后,可能也并非“一世免疫”,新冠病毒或许会像流感病毒等一样,长期在人群中存在。他还表示,二次感染病例的出现也会对疫苗的研究有所启示。
据文汇网等港媒报道,杜启泓25日在电台节目中表示,比对患者两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后发现,此次并非患者首次感染后的残留病毒,可以形容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毒,可证实是二次感染。
他表示,这次患者的病毒基因排序,比较像欧洲在七、八月时出现的病毒特征,而患者上次感染的病毒基因,就与香港在三、四月时出现的病毒相似。他说,一开始在患者身上几乎验不到有病毒抗体,但他再次入院后几日就可以验到病毒抗体,亦可以证明患者是二次感染,同时患者病毒数量并不低,可具传染性。
对此,该团队建议康复者应继续保持防疫意识,不能因为曾经患过新冠肺炎而掉以轻心,并考虑将来接种新冠肺炎疫苗。
“再感染”非一般意义上“复阳”
8月25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发布微博就此事进行解读。
张文宏表示,此次港大证实的“再感染”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包括病毒培养,需要证实是属于核酸阳性,还是活病毒。同时彻底比较两次感染病毒的核酸全序列。这还需要看港大进一步发表的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级别的还不能提供充分的学术信息。
美国此前也有再感染报告,最终没有全面的学术报告发表,也就不了了之。
张文宏表示,此前全世界关注“复阳”,就是怕“再感染”。“再感染”关乎免疫的持久性,也关乎未来疫苗保护的时间和重复接种疫苗的间歇时间。这次四个月后就发生再感染,还是属于个例,这个问题应该在更大的感染后人群中观察,全球目前有2200多万人感染过,如果“再感染”成立,那么在新冠高发和流行地区,再感染会成为常态。让我们拭目以待,同时等待港大进一步的科学报告。目前还不需要过于紧张,毕竟历史上常见的其他冠状病毒(如我们常常感染的感冒,就由普通的冠状病毒引起,目前有4种,还有3种比较厉害的是SARS、MERS和COVID-19)的感染后免疫时间都远远超过4个月。
据第一财经报道,多名公共卫生专家和病毒学家都表示,再次感染新冠可能有多重因素,比如首次感染后的免疫力衰减,无法对第二次感染形成保护;也有可能是首次感染的免疫力无法对不同病毒株的新冠病毒形成保护,这就对疫苗的研发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香港大学的研究显示,上述男子两次感染的病毒株已经发生了变化,有9个蛋白出现变异,这意味着首次感染产生的免疫无法提供保护。”一位长期研究冠状病毒的科学家表示,“这也意味着即便感染过一次新冠,还是需要接种疫苗。”
伦敦大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的遗传学研究员弗朗索瓦·鲍卢克斯(Francois Balloux)教授表示:“香港大学报告的新冠再感染病例,是首例提供了明显证据的二次感染,这也是难以避免会发生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它没有告诉我们免疫力持续的中位数或者平均时间多长。从早期的观察来看,免疫力是随着时间而衰退的。”
过去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新冠感染后,患者在一段时间内会产生抗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的水平可能会衰落。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