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题:“寻凉”避暑带火暑期乡村游 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新华社记者余俊杰、周文冲
炎炎夏日,重庆天池苗寨却是凉风习习。在自家开的“碗碗羊肉”餐馆里,38岁的陈塘正忙着给客人上菜。“别人夏天怕热,我们怕不热。”陈塘笑着说,“山下天气越热,来山上避暑的游客就越多。”
陈塘家所在的重庆市武隆区后坪乡,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去年9月,当地将传统村落吊脚楼民居升级改造为有旅游接待能力的天池苗寨,利用海拔1100多米的高山气候优势,主推乡村避暑游,以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8月以来,重庆持续高温,天池苗寨的避暑游生意红红火火,苗寨里100多间由农屋改造的民宿客房天天爆满。
长期在外打工的陈塘响应政府号召,半年前回到天池苗寨,将自家农房翻新成小餐馆,招牌菜就是武隆特色小吃“碗碗羊肉”。“以前哪里能想到,我们这个山沟沟会来这么多游客。”他说。
后坪是武隆最偏远的乡镇之一,之前去武隆城区要坐4个多小时的车。因为山高路远缺乏就业资源,年轻人不得不远走他乡,外出打工谋生。
随着近年来重庆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去年秋天,制约后坪发展的交通瓶颈终于被打通,到武隆城区的时间缩短了一半。
记者在当地看到,通过乡村旅游示范点标准化建设,天池苗寨旧貌换新颜。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当地打造了苗药体验区、特色美食区、民俗文化区和山野游憩区,建起茶肆、酒店、练歌坊和儿童乐园等互动体验项目。
为规范农家乐经营,当地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农户可以将自家房屋出租给公司统一改建,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抱团发展。贫困户将自家土屋出租给公司,平均每年可获得一万多元租金。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韭菜坪景区,最高海拔2777米,气候凉爽。近年来,越来越多来自四川、广东等地的游客夏天自驾来此寻觅清凉。
“8月以来,酒店每天都爆满,下午两点以后就没有房了。”在家经营乡村旅游酒店的徐贵琴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餐饮住宿收入很少。但随着跨省游重启,游客越来越多,预计暑期两个月纯收入能达20万元。
为消除疫情影响,助力乡村游复苏,避暑游热门省份贵州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向游客发放旅游惠民券,游客持券可在当地享受住宿、餐饮等方面的抵扣、减免。
纷至沓来的游客带来巨大消费红利,推动各地文旅部门将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民俗文化产业等深度融合。
“距离黄果树景区30分钟车程,游客出行方便,如今村里农家乐、水果采摘园一年比一年火爆。”贵州省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幺铺镇磊跨村村支书韦俊说,村民发挥当地布依族文化特色打造的精品民宿,可提供200多个床位,加上餐饮和文创纪念品收入,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2014年的4000元增加到2019年的8800多元。
57岁的布依族村民韦兴秀,属于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在村里的花卉基地打零工,每天只有几十元收入。今年5月,她在家里办起了农家乐,目前每月纯收入已达1万余元。
在各地游客看来,“避暑气候”已成为闪亮的旅游金字招牌,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在安徽,目前已有省级避暑旅游目的地58处,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大黄山国家公园、环巢湖生态示范区等地,以乡镇或村为单位,探索避暑旅游业由城市向乡村延伸拓展。
一些生态环境资源丰富的县乡正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致富。王小军在家乡枞阳县开办的生态农庄今年入选了安徽避暑旅游目的地。“像我们这样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农庄,每个能帮助五六个贫困家庭就业,带动大家脱贫致富。”王小军说。
“通过发掘避暑资源,探索生态脱贫的新路子,塔畈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情况得到极大改善,特色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带动了全乡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潜山市塔畈乡乡长程银楼说。
据悉,在打造避暑游线路的同时,各地还推出夜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云南省在多地推出“深夜食堂”,从晚上9点运营至凌晨3点,并举行文艺演出。山西省各地探索开通连接景区、艺术场馆、购物中心、特色街区的夜间旅游路线和巴士,促进夜间经济连片成网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