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许英博 陈俊云 王冠然
目前腾讯在网络游戏、音乐、文学等在线内容领域实现国内主导,但在长&;短视频、信息流等领域仍面临激烈竞争,亟需突破。同时用户需求、技术驱动的内容产业快速变迁,亦带来相应的机遇和挑战。腾讯平台与内容事业群( PCG)定位于社交+内容的组合,并覆盖内容生产、运营、分发、变现的完整内容链条,通过组织架构、内容生产、内容分发等系列调整,推动腾讯信息流、视频业务渐入佳境,包括腾讯信息流产品DAU超过2.4亿(国内第一),腾讯视频付费用户数达1.14亿(国内第一)等。长周期来看,依托社交流量、运营成本等层面优势,腾讯内容业务的比较优势有望不断放大,我们持续看好公司在线内容领域的中长期发展,继续维持650港币的目标价及“买入”评级。
▍腾讯内容业务:网络游戏、音乐等领域实现国内主导,全力布局长&;短视频、信息流等领域。
目前腾讯已覆盖长&;短视频、影视动漫、音乐、游戏、文学、新闻资讯、体育等主要在线内容领域,并在游戏、文学、音乐等领域实现国内主导。
游戏领域,公司国内份额占比超过50%,亦通过M&;A等方式不断布局全球优质游戏内容,以及产业链上下游;
在线文学领域,腾讯目前在国内网络文学市场收入、用户份额排名第一;
在线音乐领域,腾讯音乐拥有6亿月活跃用户,以及超过3000万首正版音乐曲库,国内份额占比超过65%。
在新闻信息流、短视频等领域,字节跳动、快手等厂商的崛起,对国内传统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流量造成了明显分流,对腾讯亦带来阶段性的压力,视频、信息流作为内容产业中期重要发展方向,需要腾讯做出更多的努力以构建领先优势。
▍在线内容产业:IP为内容核心,用户结构、技术等驱动产业快速变迁。
1)当前IP逐渐从概念性质的流量载体,向可以占据用户心智的文化符号转移,以优质核心IP为起点,进行多内容形态的开发&;协同,亦成为当前市场的主流模式,IP已逐步成为内容产业的核心;
2)伴随国内互联网用户代际结构变化,以及低线城市用户渗透的推进,用户需求分层亦不断凸显。同时各类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叠加AI等新技术的普及,亦使得内容的分发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调整,即从原有的人找内容向内容找人变迁;
3)当前用户为优质内容付费的习惯正在逐步养成,典型例子包括腾讯视频、爱奇艺、腾讯音乐会员等。我们判断,随着用户订阅付费模式在国内互联网用户中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在线内容产业长周期商业空间将会进一步打开。
▍腾讯PCG:社交+内容,构筑一体化内容生产、分发体系。
腾讯平台与内容事业群( PCG)定位于社交+内容的组合,并覆盖内容生产、运营、分发、变现的完整内容链条。目前PCG在组织架构、内容生产&;分发等层面已基本形成成熟业务体系:
1)组织架构,PCG整合了社交(QQ及空间)、信息流、长短视频、新闻泛娱乐等业务,引入中台机制,以企鹅号为内容创作中台,以底层技术中台封装音视频、AI推送、数字营销等基础通用能力。管理层面,高管团队建立合伙人制度,实行业务目标共担,以最短板评估 PCG 整体的业务成绩,并设立技术联席会议机制实现后台体系的打通;
2)内容端,腾讯在国内IP参与、IP口碑两大指标上位居国内首位,以IP为核心支点,PCG尝试打造跨内容平台、内容形态的数字消费体验,同时培育创作者生态,扶持和吸引优质内容;
3)内容分发,目前PCG拥有腾讯视频、信息流、新闻体育、动漫、微视五大定位各异的内容分发平台,QQ、QQ空间等社交渠道亦形成重要的支撑。
▍后续展望:信息流、视频业务渐入佳境,长周期比较优势明显。
源于视频、音乐等业务推动,目前腾讯增值业务付费用户数已超过2亿;信息流领域,2020Q1,腾讯信息流产品DAU超过2.4亿,超过Baidu APP和今日头条,排名国内第一;长视频领域,依托内容、运营持续发力,2020Q2腾讯视频付费用户数达1.14亿,超过爱奇艺排名国内第一;短视频领域亮点亦开始显著增多,PCG在微视之外积极探索其他的创新短视频应用。
长周期来看,依托社交流量、运营成本等层面优势,腾讯内容业务的比较优势有望持续放大,体现在:1)微信、QQ两大社交平台对国内互联网用户的全面、多场景覆盖;2)依托腾讯云,公司内容业务的计算、带宽成本有望较竞争对手显著占优。
▍风险因素:
互联网行业监管政策持续收紧风险;品牌广告主支出受经济不确定影响风险;效果广告行业竞争持续加剧风险;新互联网产品&;服务用户分流风险;国内游戏行业政策波动风险;公司核心游戏产品表现不及预期风险;国际贸易摩擦持续加剧风险等。
▍盈利预测:
PCG作为公司内容业务的运营主体之一,目前已逐步在国内信息流、长视频等领域渐入佳境,并形成领先优势,叠加腾讯自身在社交流量、运营成本等层面的突出优势,我们看好公司在线内容领域的中长期发展。我们维持公司2020/21/22年净利润(GAAP)、净利润(Non-GAAP)预测分别为1207/1438/1727、1217/1463/1757亿元,继续维持目标价650港币,以及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来源为金融界财经频道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