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澳门8月29日电(记者 丁梓懿 郭鑫)8月26日,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迎来40岁生日,引发港澳各界人士热议。他们纷纷表示,深圳在改革开放以及特区建立的政策红利下,创下了发展“奇迹”。展望未来,深港澳应继续相互借鉴、加强融合,进一步在改革开放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共创多赢,确保“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
深圳稳抓改革开放机遇成就斐然
“深圳由原先南方一隅的小渔村,经过40年发展,成为GDP高达2.69万亿元的国际知名创科中心,这是受惠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策。”全国侨联副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理事长卢文端感慨道,“我的个人事业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不断发展壮大!”
在深圳经济特区创办的1980年,卢文端在珠三角投资开办工厂,是最早一批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到内地的香港企业家。回顾深圳特区成立40年的巨大成就,卢文端表示,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强大之路,也是工商界人士事业成功之路。
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港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会长姚志胜说,深圳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今日跻身国家一线城市和高新科技中心,关键在于能够稳稳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
“深圳具有高度使命感,充分利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国家政策,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起到了探索经验、提供示范的重要作用。”香港中国文化基金会创办人兼主席石柱表示。
澳门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叶桂平说,深圳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探索者,凭借效率和创新这两个法宝在过去40年发展历程中取得瞩目成就,成为国家经济、文化、高新技术、金融等方面的领跑者和示范者,值得借鉴学习。
深港澳“并船出海”优势互补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作为国家对外窗口,不断向包括深圳在内的内地城市输送大量资金、技术、管理经验,通过贸易、投资等多种形式为内地发展提供重要动力。”石柱表示,在此过程中,香港也把握住发展机遇,转型成为内地连接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建立和巩固了香港的国际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中心的地位。
过去,港澳发挥“外引内联”的独特优势,与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成为区域内城市间合作发展的典范。全国人大代表、澳门特区立法会议员施家伦说,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经济特区敢闯敢试的精神,在高水平开放、国际创新合作和粤澳合作的机制体制创新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现在的深圳也是一片以青春的热情、拼搏的热血凝成的创业热土!”香港青年丁政凯说,他在位于深圳龙岗区的“恒利创客区”拥有一个面积约400平方米的演出场地。深圳为港澳台创业青年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如租金优惠、投资机会、税收优惠、产业补贴等。
在丁政凯这位“95后”看来,“拼”是深圳这座城市的性格特质。他的一些长辈在改革开放之初来到深圳创业,通过不懈努力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而他们的后代也在这座城市成长并获得发展。此外,深圳的多元化、包容性和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都深深打动着他。
国家新发展格局为港澳带来更多机遇
中央最近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卢文端认为,这是国家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给香港带来新机遇。香港需以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建设为依托,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同时需深化作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角色,加强吸引外资外贸的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将香港打造成为中国高水平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的新平台。
姚志胜也认为,新发展格局为国家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也为香港带来发展动力。香港需要借鉴深圳发展经验,通过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共建“一带一路”等积极发挥香港优势,大胆推进互联互通制度创新,在融入湾区经济中开创香港未来。
香港区青年联盟主席、全国青联委员胡志禧表示,香港的成功从来没有脱离背靠祖国的优势。香港拥有多方面优势,可在金融服务、航空物流、专业服务、创新科技等领域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也可让香港跟国家“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再创经济高峰。
叶桂平说,步入新时代,参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是澳门特区再创辉煌的关键点。近日横琴新口岸开通,标志着粤澳深度合作又翻开新一页。希望澳门能够紧抓机遇,以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为突破口,加快软硬件联通往纵深发展,打造“一国两制”实践示范区和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
施家伦相信,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推进落实,深圳和珠海将成为高水平开放创新的现代化城市样板,港澳同胞也将在其中分享新一轮发展红利,“一国两制”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