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基差交易平台在大连商品交易所(简称“大商所”)上线试运行。多家交易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基差交易平台的上线,对引导相关企业正确认识、参与基差贸易,提高基差贸易在产业链中的接受度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基差贸易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期货价格+基差”作为定价方式,目前在能源、金属、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等领域已成为全球通行的大宗商品贸易定价规则。
国信金阳相关负责人对上证报表示,相较于传统的贸易模式,基差贸易的优势体现在下述五个方面:第一,采用期货价格作为基准,公允、公平且公开,便于增加交易定价的公信度;第二,方便企业灵活设计并运用多样化的对冲策略;第三,期货价格的透明度高,更加贴合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第四,允许企业多次分批点价,可以降低企业的谈判成本;第五,规避了“货到地头死”的现货价格风险,减少了销售中的不确定性。
由于具备诸多优势,一些企业已经在实践中大量使用基差贸易。东证润和从2017年开始参与PE和PP的基差贸易,目前这两个品种的基差贸易量占其总贸易量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 而PVC相关产品的基差贸易量占比更是达到了80%以上;浙期实业则是从2013年成立起就开始参与基差贸易,经过6年发展,基差贸易涉及的品种已扩展至各类乙二醇、玉米、塑料、铁矿石、橡胶、国产棉花、甲醇等,基差贸易量的占比已经达到70%至90%。
但在参与和推广线下基差贸易的过程中,企业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据国信金阳相关负责人介绍,线下基差贸易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寻找交易对手费时费力,从寻找对手方到对接成功的时间成本较高。此外,企业还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陌生的对手方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交易过程中也潜在着一定的违约风险。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