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9月2日讯 (记者 梁木) 2016年以前,包六斤一家五口人都在外面打工,一年也不见得回老家一次。2016年以后,包六斤一家回到老家科右中旗新佳苏木巴彦忙哈嘎查,再也不愿意出去。
这一切改变,都源自他们正居住的新房子和院中的15头牛。最开始,这些都尚不存在。
新房+新牛=新生活
“以前在唐山、通辽打了十几年的工,我在橡胶厂一个月也就挣三四千,这还算是工资高的累活,老婆和大女儿一个月挣3000和1000多,还要供小儿子和小女儿上学。”包六斤回忆道,“除非老家这里有事才回来,就那么一间破土房哪儿能住人,回来了也是住朋友家。”
“破土房”并不是包六斤一家的专属,据巴彦忙哈嘎查的驻村书记包文林回忆,以前全村只有8间砖房,其余都是危土房,而且分布非常分散。
图为包六斤家的新房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 摄
2016年,巴彦忙哈嘎查实行整村易地扶贫搬迁。结合贫困户易地搬迁补贴和危房改造补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包六斤没有花一分钱,就住进了现在70平方的新砖房。而过去的一间间土房都被推倒,变回了绿色的草牧场。
“吃生态饭,做牛文章,这是我们的发展理念。”包文林介绍道,养牛,是巴彦忙哈嘎查选定的产业发展道路,“我们这里草牧场面积大,生态保护的好,而且百姓们愿意养牛。”
2017年,包六斤家5口人享受政府补贴购买了5头基础母牛,按照每头牛补贴8000元的标准,包六斤自己没有掏一分钱。2018年,除去已经出嫁的大女儿,包六斤一家又以每头牛5000元的补贴标准,自费10000元购入4头基础母牛。
图为正在自己家中的牛舍里照料牛的包六斤夫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 摄
如今包六斤家的牛舍里,除了这9头基础母牛,还有6只几个月大的小牛犊。他地里种植的50亩玉米和30亩青贮完全足够自家牛舍的饲料需求。在过去的三年里,包六斤已经累计卖掉了17头小牛犊,收入十多万元。
包文林告诉记者,现在全村经过2017、2018两年的两次产业扶持,繁育出1000多头牛犊,全村养牛数量达到5000头。“以前村里有四五十户都在外面打工,现在也都回来了,家家户户都养牛、种青贮,每户的收入都有十几万。”
家里养牛 家门口卖牛
包六斤最近经常去科右中旗的鸿安牛市转悠,这家在今年五一刚刚开市的现代畜牧交易市场同样紧紧围绕科右中旗“做牛文章”的战略定位,带动周边畜牧养殖积极性,缩短运输距离,降低成本与风险。
交易中心经理赵磊介绍道,目前市场内有近800个牛交易栏和120个羊交易栏,每月逢1、4、7、9为交易日,日均交易量可以达到1800头牛和12000只羊。
图为鸿安牛市的交易结算中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 摄
为了吸引更多的买卖双方进入市场,鸿安牛市推出多项举措,增强吸引力。赵磊告诉记者:“我们花重金聘请了金牌畜牧经纪人,他们职业的牛羊交易中间代理,手中握有很多的订单资源。同时我们积极地扶持本地有潜力的商贩,提供资金合作,培养他们成为本地的经纪人,我们计划在2-3年的时间内,在科右中旗范围内培养100名百万级经纪人,在兴安盟范围内培养100名千万级经纪人。除此外,我们还有很多实惠的福利政策,比如所有进场的牛,每头有30-40元的补贴,购牛赠送价值500元的礼品,购牛超过15头还可以参与抽奖等等一系列的福利。”
开市4个月以来,鸿安牛市累计牛入场2.5万余头,羊入场26.9万余只,总交易额超5亿元。
郭海玉是科右中旗本地的养殖大户,家里有600多头牛,几乎每次开市都会来售卖。“以前只能去通辽市场卖牛,500多公里以外呢,”郭海玉告诉记者,“路上的运输费、食宿费,这些都加到成本里,每头牛要多200元。现在方便多了。”
图为郭海玉正在鸿安牛市的牛栏中,他当日共带23头牛进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 摄
科左中旗的包恩和图则是从各处村落里收牛后拉到市场:“以前去通辽,还有舍百吐集市,现在这里开市也会过来,路上有3个小时的车程,但是这里的客户很多,成交价也高一点。”
四川来的赵思路这一天买了28头小公牛,成交价在一头10000多元,预备运回家养殖,经常来买牛的他看起来已经很熟门熟路。而包六斤则还在观望,他预备等家里这一批小牛犊长成后也拉来卖掉,再买一头基础母牛回去,进一步扩大自己养殖的规模。
“我现在不缺肉吃,不缺衣服穿,按照过去的标准来看,吃好穿好就是天天过年,”56岁的包六斤笑说,“现在就想着好好养牛,再养十年没问题。”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