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天前,拼多多发布2020年Q2财报,月活迎来单季度最大增长,成为了7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
但流量空前大涨的同时,核心财务数字略显遗憾,继疫情影响之后,营收增幅持续跌至两位数的58%,相比疫情之前始终三位数往上的增幅暗淡了太多。
高增长不再,但亏损却并未停止,与此同时GMV的增幅也掉至两位数。这就有点尴尬了,用户量蹭蹭上涨,但落到交易层面和盈利层面却不见太大的水花。
然后,拼多多股价便是应声大跌。
无论是下沉市场,还是百亿补贴,投资人的热情已经稍显冷却。对于当下徘徊在千亿美元市值的拼多多而言,其需要一个新故事。
拼多多开始瞄准国内互联网第三极美团的盘子——本地生活。
8月26日,拼多多低调上线了一款社区团购项目“多多买菜”,首批试点放在了武汉和南昌。根据目前小程序给出的介绍可知,该平台采取的是消费者线上下单,次日自提的模式,目的是“赋能社区门店,创造线上收益,服务社区消费者。”
毫不意外,以社区为单位拼团买菜,和大众对于拼多多“拼一切”的设定完美契合,堪称行云流水般的场景过渡。
但事实上,本地生鲜并不是个新鲜故事,在阿里那,是新零售;在美团那,是本地生活;在京东,为即时配送……
各种各样花里胡哨的叫法背后,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生鲜食品为切入点的、同城范围内的配送服务,以此来续写场景故事,扩大用户规模,增加用户使用时长和频次。
同时也存在客单价太低,营收也追不上亏损的困境。
成立十年的美团,也仅在去年刚刚迎来首年盈利的阶段性成果,全年营收975亿元,调整后净利润为46.6亿元。
而这个阶段性成果很难保持,受今年Q1疫情影响,美团的经营成果迅速被打回原形,重回亏损,但好在二季度又凭借紧衣缩食节约骑手成本再次盈利。
了解美团经营情况的人都知道,这个“胜利成果”实在是来之不易,美团虽为技术型驱动的互联网公司,但就餐饮外卖这块主营业务毛利率很低,始终在20%上下徘徊,这就导致美团靠外卖崛起的这个时期,经营很重。
也正因如此,王兴对于美团业务的态度也从“本地生活大有可为”渐渐变成了“美团无边界”。
可见,无论餐饮、外卖还是“本地”的故事或许都已经过去,财务数字证明酒旅和到店业务才是真正的现金牛。
此时的拼多多进入本地生活赛道,能否带来新的变化还是未知。
业内共识,凡是涉及配送、物流、仓储的业务,都是烧钱大户。
这和C2M的轻巧、高效模式不同,生鲜电商是货真价实的重资产。前者的主要工作是促成交易,但后者需要搭建完备的仓储、物流等供应链基础设施,重得很。
截至去年底,冷链+前置仓这两个烧钱大户便烧死了生鲜赛道的20多个玩家,其中大部分原因围绕在物流成本、供应链把控、盲目扩张等问题导致的资金链断裂。
有多缺钱呢?每日优鲜五年烧了15亿美元,到今年刚刚迎来“盈利性”增长,由于其定位于中高端白领群体,所以较重视服务和体验,选择了这个赛道中最重的半小时达前置仓投入,所以烧得最多。
而放在美团身上就更显而易见了,“每单利润不到两毛钱”,佣金收入八成均为骑手成本。阿里的盒马与京东的七鲜,同样是类似的重投入,所以至今财务数据还处在“投入”阶段。
另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供应链,摆在多多买菜面前的有两个选项:
第一,延续C2M的模式,升级物流、自建仓储,对接现有的“原产地”资源,保证产品次日达。
第二,直接将现有的菜市场、社区商店、社区团长等资源整合后化为己用,促成交易的同时赚取佣金。
这两个选项对于拼多多来说都需要面临不小的挑战,前者对物流仓储的依赖较高,自营和引入第三方哪个看来都便宜不了。后者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控供应链,毕竟已有的门店和团长都已经足够接近用户,市场上那些还没被烧死的社交电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自己的社群和私域流量,如何纳为己用是个问题。
除非现金驱动。根据已经曝光的消息来看,拼多多集团为多多拼菜准备了10亿补贴。
可见拼多多做好了准备。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