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行业的发展,必然会活跃一大批媒体,承担着信息的生产及流通。创投媒体伴随着双创浪潮,成为创业投资领域的信息高地,其商业价值也不断突显。至今已有数十家头部创投媒体获得融资,这其中包括36氪、钛媒体、虎嗅、亿欧网、猎云网、铅笔道等等。
创投媒体具备极强的To B服务属性,借助平台记者中立的媒体身份可低成本、高效地获取企业端信息,通过自营平台分发收获重度垂直的C端读者用户,在信息流通中产生有价值的商业链接、间接创造经济效益。不可否认,由于创投媒体属于细分领域,读者用户基数较少,无法像网易、搜狐、新浪等门户平台那样发挥出规模化的流量优势,盈利的边界会受限。显著的优势是可积累高净值读者用户,纵深开发企业端的产业价值。
盘点创投媒体的盈利模式,大致上分为“线上广告、企业增值服务和用户订阅服务”三大项。作为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投媒体36氪至今市值仅1.04亿美元,2020年第二季财报显示,36氪第二季度营收7670万元,较上年同期的1.18亿元下降35%。其中企业增值服务类收入为4260万元,占比55.6%;线上广告收入为3130万元,占比40.9%,订阅服务类收入为270万元,占比3.5%。
我们可以从36氪的公司财报上看出To B企业服务收入占据总营收的95%以上,这其中主要是品牌服务和金融服务,To C的用户订阅收入仅占很小的比例,其中包括付费课程、会员收入等等,商业模式建立在媒体的基础之上,以内容获客、以服务变现、以数据反哺。即便是创业板上市的创业黑马(行情300688,诊股),主营业务也是围绕企业做创业辅导培训、公关营销、创业资讯,所以说创投媒体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To B的生意。
媒体的流量优势,蕴藏着企业主比较看中的品牌价值,内容偏To B属性的创投媒体更多强调的是商业价值,即注重产业资源整合、资本对接、品牌背书;内容偏To C属性的门户媒体更多强调的是消费价值,即流量的销售转化。2020年的创投行业正遭受着市场和政策的周期性影响,资本寒冬和疫情冲击无疑是雪上加霜,企业客户媒体投放的第一诉求是短期内实现销售价值,迅速提升销售额获得现金收入,发挥商业价值的创投媒体步履维艰。除此之外,创投媒体和企业之间的关联主要还是记者和企业创始人单向对接,并没有产生太大的粘性,这就会直接影响业务层面的转化。这就可以理解为何很多创投媒体都在做创业者社群,其目的也在于增强粘性方便业务转化。
前几年的创投媒体是不缺钱的,因为可以满足资方多方面的需求。一方面向资方收集优质项目,另一方面为资方及被投公司提供公关营销服务,媒体、资方、项目三者之间可以形成利益共同体。据悉,今年很多头部创投媒体加速了商业化进程,要在下一轮投资到账前自主造血生存。要么扩充商务销售团队兜售付费产品及服务,要么将以前免费的业务启动收费,尽快完成资源和流量变现。
经观察,创投媒体正在做出一些改变来打破行业困境、顺势突围。
第一,拓宽内容创作者边界。开放创作者入驻权限,从官方自营平台到垂直类内容分发平台过渡,让越来越多的优质创作者申请入驻,释放更多的商业信息流。
第二,拓宽用户获取的渠道边界。充分利用各大内容分发平台传播多元化信息,匹配用户碎片化时间,加速拥抱直播、短视频、电商,挖掘商业IP代言人打造精品视频栏目和线下活动品牌。
第三,拓宽业务营收边界。围绕市场需求增加企业增值服务项,辅导培训、公关营销、知识产品、金融服务、会员收入,这些都是创投媒体最常规的业务。但这些业务标准化程度低,并非高频刚需,可以寻找更具爆发性和准入门槛的创新业务。最近已经有一些头部财经信息平台进军MCN孵化业务,他们凭借流量和品牌优势孵化有潜力的财经自媒体达人。
来源为金融界财经频道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