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过溜的人一天要打来几十个电话。现在,除了家人偶尔会打一两个电话外,电话铃声不再响个不停了。”74岁的云南省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村民蒋世学说,大桥通了,路也修到了家门口,坐汽车、开摩托方便得很,谁还坐晃晃悠悠的溜索过江呢?
近20年间,身形瘦小、面色黝黑的蒋世学干着一份独特的“工作”——开溜索。数不清的川滇两省群众坐着他操纵的溜箱,沿着钢缆,溜过金沙江。
蒋世学习惯了这份活计,也享受着被大家不断打电话请求过溜的忙碌感觉。甚至,感觉这一辈子就要和横跨金沙江的几根钢缆系在一起,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但自从大桥竣工,公路通村后,蒋世学“失业了”,溜索大部分时间也处于闲置状态。蒋世学有时会来到江边的操作房里,看着停靠在岸边空空的溜箱以及远处的大桥,思绪会不自主地回到“溜索”岁月。
川滇交界,金沙江深藏在高山峡谷之底。鹦哥村村民房屋散落在江边悬崖上,有的距离江面数百米,江对面是四川省布拖县冯家坪村。没溜索前,村民过江,要走山路到江边坐船,一个来回数小时。
1999年,蒋世学和村里一些人家合伙修建鹦哥溜索。两根钢缆绳固定在岸边水泥桩上,用铁条与钢筋焊接而成的溜箱内铺了木板,由四个滑轮挂在钢缆绳上。刚开通时,过溜要靠人力,后来换成柴油发动机做动力,近几年用上了电动机,过一次价格也涨至每人5元左右。
崖壁高耸,激流汹涌。“咣当”一声后,溜箱启动。江风呼啸,钢缆抖动,溜箱缓缓移向对岸。溜箱投下一小团黑影先打在崖壁上,接着又缓缓移到江面,随后爬上对岸悬崖。
蒋世学站在鹦哥村的操作房里,凝视着慢慢滑动的溜箱。历经多年的风风雨雨,开溜的各项动作蒋世学早已烂熟于心,还练就了好眼力:望着几百米外的江对岸,可以看清溜箱停靠地点。约5分钟后,溜箱正好进入停靠平台时,他按停止档,几乎没误差。
距江面逾260米,长约470米,因为高度和长度,鹦哥溜索的名声传出大山,吸引了一些游客专程来体验。当地的安检人员也定期来给溜索体检,保障运行安全。
初秋时节,记者和村民一同过溜。滑出几米后,脚下就是峡谷和江面,望着深深的峡谷,记者心跳加速。大家一言不发,紧紧抓着黑乎乎的溜框,有人甚至闭上了双眼。直到又一声“咣当”后,溜箱停稳,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
多年来,村民过江及运送物资要靠这个溜索。记者在溜索上的“紧张”对村民来说,已是生活的一部分。“坐的次数数不清,有时一天好几次。刚开始害怕,现在已习惯了。”村民们到四川打工、走亲戚、买东西要坐溜索。
一些建房所需的水泥等建材,通过溜索运过江,运费很高,增加很多成本。因此,那几年鹦哥村许多村民一直没有建新房。因为不通公路,村里的发展缓慢。
在岸边的溜索停靠点显眼处,写着蒋世学的电话号码。“当年,我的电话很多人都记得,电话一响,十有八九是要过溜的。现在,估计很多人都忘了我的电话号码。”站在横跨金沙江的大桥上,望着不远处挂在钢缆上的溜箱,蒋世学喃喃自语:无论怎么说,溜索都不是便捷安全的交通工具,通桥通路那最好了。
为改善峡谷里群众交通条件,几年前,国家启动了“索改桥”工程,鹦哥溜索就被列入该项目。随后,四川省布拖县冯家坪村溜索改桥工程启动,这座金沙江特大桥宽9米,长380多米,还在川滇两省境内建设连接大桥的引道。
2018年7月,此处“溜索改桥”工程正式竣工;2019年6月底,大桥到村庄的引道全面竣工,两岸百姓出行不再依靠溜索。作为配套工程,云南境内修建8公里多的引道,将鹦哥村到县城的公路连接。茂租镇党委书记张发金说,桥和路通了,交通便利,依托干热河谷气候,许多产业都能得到发展。
通路通桥后,一下子打开江两岸群众奔向新生活的大门。鹦哥村许多人家开始建设二层楼房,村民也纷纷买摩托车、买汽车。村内建房施工声、汽车马达声响个不停,十分热闹。“桥通了,我们骑着摩托车,几分钟就过江,赶集、走亲戚、买东西都太方便了。”四川的彝族村民勒古尔聪说,想去哪里,一脚油门的事。
以前一天溜箱往来几十趟,夜里也有人过溜,现在,有时一天开动不了一次,操作房前的空地长满了杂草;以前用溜索运十吨水泥,要好几天,现在货车直接开到家门口……蒋世学感受到变化明显,自己家也买了辆摩托车。但一下子闲了下来让他有些不适应。他走出家门,沿着水泥路,走到大桥上,吹着一样的江风,只是看着溜索的表情有些复杂。
村里商量后,鹦哥溜索作为一个旅游体验项目继续保留,游客溜一次单边每人10元钱。“近期最多一次也就10多个外地游客来体验,比前几年少多了,收益少,抵不上成本。”蒋世学说。
鹦哥村委会副主任胡世芳依然记得,以前,到镇上赶集要步行好几个小时,运东西靠人背马驮,村里的农特产品也卖不出去。
胡世芳说,如今,全村1864人有570多人外出务工,在家的搞种植养殖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几年前的不足2000元提高到4600多元。
虽然还对以前繁忙的溜索岁月有些不舍,但通桥通路后的变化,蒋世学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他说,时代发展,大家过上幸福的日子,溜索已成为“老古董”,它是交通不便的代表物件。留下它,让子孙后代感受一下交通不便的情形,也是一个见证,我们发展的见证!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溜索为证
编辑:张玥玥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