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网站讯 当前,房地产企业怎样践行高质量发展?如何探寻第二曲线?产融对接和REITs现状如何?9月17日,金融界机构投资者论坛暨中国房地产企业峰会(2020)在沪隆重举办。多位重磅嘉宾、行业领袖等百家机构投资者、重要房企经营者、创新数智化企业家齐聚一堂,就此热议。本次峰会由金融界主办,全联房地产商会担任指导单位,战略合作为道琼斯,金融界上市公司中心、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金融界房地产工作室承办。
暨南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在峰会中,发表了题为《信息社会与未来城市》的主旨演讲,以城市发展的独特视角,围绕城市整体格局变化,以及内部结构变化两个方面同与会嘉宾进行了分享。
图为:暨南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 胡刚
城市格局变化:“一极多中心”概念兴起 “城市群”、“城市圈”成为中国城市发展主要形态
胡刚认为,中国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波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带动沿海城市兴起,如广州、上海、深圳、厦门、苏州、宁波、青岛、大连等;第二波是前几年区域中心城市崛起,如成都、重庆、南京、武汉、西安、郑州、长沙等,目前还处在发展阶段;第三波是在数字经济主导下,科技创新企业集聚,带来了城市超常规发展,如深圳、杭州、成都等。
基于此,兴起了“新城市(行情300778,诊股)(未来城市)”概念。胡刚表示:“未来城市是以5G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占据较大比例,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现代建筑占主导,人们崇尚科学,科技创新氛围浓厚,人口多元化、年轻化,视野全球化,文化上初步形成了不同与传统文化的一种新时代的“科技文化”。以杭州为例,其已提出了“未来城市实践区”,对未来城市的探索均是基于数字化的布局。
在一线城市概念逐渐淡化的背景下,胡刚还提出了“一极多中心”的新城市概念,“一极指北京,北京在资金、人才总量、500强企业数、独角兽数量、上市公司数量、科教文卫事业均远远超过上海等其它城市,随着“内循环”经济发展,北京的地位愈发突出。”
如今,新的城市格局正在形成,“城市群”、“城市圈”己成为中国城市发展主要形态。胡刚指出,随着人口的逐步集聚,未来会形成23个城市群,规模达到5000〜10000万,其中最主要将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长江中游等5大城市群。“城市群基本在国土上均衡分布,除了西藏、新疆地区,武汉处在中心位置。也因此,武汉今后的发展将处于有利位置。”胡刚继续补充道。
城市内部结构变化: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紧密结合 “站城产”一体化、立体化
对于未来城市的发展,胡刚认为,将出现三大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城市向二维空间发展。胡刚提出,未来城市将由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紧密结合。以雄安新区为例,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实现了快捷连通,包括一个路灯就可以感知到很多信息,以及车的定位、人的定位、虚拟空间之间的联通。“所以说现在看一个城市,如果单单看实体,不知道它虚拟空间上的流量和交流,就不能很好预测城市的发展。” 胡刚如是说。
第二个变化是“站城产”一体化、立体化。胡刚表示,随着高铁、城际轨道、地铁、有轨电车快速发展,城市交通、产业和居住将围绕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布局,集中在以站点为圆心,半径为1000米的范围内,城市呈现疏密相间的形状。如上海虹桥枢纽己呈现了站城产一体化形态,有机场、高铁、进口博览会等。
“高铁给城市带来了更新格局的变化,由于多条高铁、城际、地铁、公交相交,往往成为城市交通枢纽、成为城市商务、产业、居住中心。” 胡刚补充道。
第三个变化是中心城区向高密度立体城市发展。胡刚称,随着“城市群”、“城市圈”的对外拓展,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域密度会越来越高。一方面城市向空中拓展,另一方面向地下发展,如地下商场、地下立体交通等。
在发言的最后,对于如何判断中心城市的竞争力,胡刚表达了看法,“中心城市的核心不在于人口与GDP的多少,而在于核心区域的人才密度、信息密度、建设密度、资金密度。”人才的聚集与交流才能带来创新,如果城市密度较低,人员较为分散,则缺乏创新的源动力。
来源为金融界财经频道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