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9月22日讯 (记者 梁木) 从茶马古道走来,安化黑茶载于唐、兴于宋、贡于明、盛于清,是“万里茶道”重要起点之一。而新时代,新征程,如今的安化黑茶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俨然成为安化脱贫攻坚战场上的重要支柱。
安化地处湘中偏北、资水中游、雪峰山脉北麓,是集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中国黑茶之乡”。2014年至今,安化县累计脱贫超1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7.5%降至0.64%,13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安化脱贫摘帽。
不论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还是如今的脱贫致富路上,安化县的茶香经久不散,历久弥新,截止到2019年底,全县通过茶产业脱贫人数达到9.6万人。
图为洞马村茶山上的茶叶种植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 摄
安化县马路镇洞马村曾是国家级贫困村,2014年和安化云台山八角茶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洞山茶叶种植合作社,建立起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帮扶模式。茶苗、肥料免费送,技术人员上门手把手教茶园培管,产出的茶叶由帮扶企业保价收购,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的问题。
“决心比天高,干劲冲云霄,”洞马村村民谌子兵通过家里的2亩茶园每年收入2万余元,顺利脱贫的他激动地说道,“八角茶厂把茶叶茶苗送上门,各家农户欢天喜地笑盈盈,如今是各种茶叶都堆满了门。”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村里家家户户培育了茶园,现有茶园基地近3000亩,洞马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1800元跃升到了2019年的5000元。
“现在的洞马村,绿水青山遍地茶香,以前是村民想着办法出去务工,现在是外面的游客、茶商络绎不绝地进来。”洞马村党支部书记谌付华说。
图为八角茶厂的员工在压缩、包裹千两茶。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 摄
“目前,公司累计投入1160万元,对口帮扶的6个村621户2217人已经脱贫。如今,我们正在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实地体验为一体的茶旅文康综合体,既能增加村集体收入,又能安置村内的剩余劳动力,解决村民就业问题,让他们实现稳定增收。”安化云台山八角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龚意成介绍说。
龚意成是八角茶厂的第三代传承人,他的爷爷龚寿松一生与茶结缘,种茶半辈子、制茶半辈子,上个世纪50年代他参与扦插繁育的第一代大叶茶种母本“云台大叶茶”,被评为国家级茶树良种。龚意成的母亲邓超芝就是洞马村人,2014开始带领乡亲们种茶脱贫,从龚寿松手中接管茶厂八角茶厂后,建立现代化生产流水线,实现了手工制茶到机械制茶的转变。
2016年,八角茶业被纳入省级重点产业扶贫企业,肩负起6个村9977人的产业扶贫,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21户,2217人。通过八角茶业的帮扶,贫困户人均拥有茶园基地1.35亩,人均年增收7000元左右。
“爷爷是拓荒者,我们是传承人。”28岁的龚意成将互联网思维融入茶业,在业余时间通过直播的方式,宣传家乡文化与茶叶。为了与贫困户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他提出“四方联动”的帮扶模式,即贫困户负责按照茶企的要求培管茶园;村集体负责帮助茶企统筹组织村民采摘鲜叶;茶企负责无偿发放茶苗,提高技术指导,收购鲜叶,并完成茶叶加工,制成产品;村上的党员及在外的企业家负责产品销售。这一模式大受欢迎。
安化黑茶的故事不仅写在这祖孙三代,更写在一代代安化人。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在安化这片热土,千年相传,一脉相承。
图为现代制茶车间的全自动操作机器。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 摄
“处处天尖芽 擂钵打擂茶。”如今,安化不少村庄以发展茶产业为基础,协调发展种植业、旅游业,摸索出了一条产业融合发展之路。2019年,全县茶园面积达36万亩,茶叶加工量达9万吨,综合产值220亿元,黑茶产量位列全国第一。规划建设以茶叶深加工为核心,仓储、物流、科研等配套服务平台为补充的产业聚集区安化黑茶产业园。同时,安化加快推进茶旅一体,建成茶马古道等以“安化黑茶”为主题的旅游景点7处:“人们早晨起床用的是茶牙膏、吃的是茶早点;白天走的是茶马古道、游的是茶乡花海、品的是韵味黑茶;晚上观赏的是黑茶印象实景演出,住的是茶园民宿;睡觉前,敷的是茶面膜;晚上进入梦乡,梦到的是茶花女。”
千年来生长的“绿叶子”,如今成为安化脱贫致富的“金叶子”。茶香飘过的地方,留下的是写满安化特色的致富经,是百姓携手脱贫奔小康的光明前景。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