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深圳9月25日电题:推窗见绿、出门见园——深圳成为“公园里的城市”
新华社记者 王丰、周颖
40年,从两个公园到“千园之城”,深圳公园数量的变迁,从一个侧面见证了特区的发展。
出门500米可达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城市综合公园……在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深圳,大大小小的公园遍布山林、海边、社区、街边,这些公园夯实了特区的生态基础,串联起千万深圳人的宜居梦想。
“全域公园”塑造绿色特区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时,全市只有两座公园。40年来,深圳的公园建设几乎是从荒山、滩涂、泥泞地上起步,和特区同步发展。
1982年至1990年,深圳先后建成了荔枝公园、人民公园、儿童公园、洪湖公园、仙湖植物园等公园;1992年第一版《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完成编制,特区园林绿化成体系发展……
此后,《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深圳市公园建设发展专项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相继出台;2006年起,深圳开始精心构建“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建设体系。
“城市中央,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园构成城市的绿色躯干;一些可用的绿地、住宅区边角的地方都拿出来‘见缝插绿’,形成社区公园;城市近郊山林、绿地、自然山体和海岸建成森林郊野公园等自然公园。”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梁治宇说。
截至2019年底,深圳累计建成各类公园1090个,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90%,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园里的城市”。
“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莲花山公园、仙湖植物园被评为国家重点公园,人民公园被评为世界月季名园,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家级地质公园……这些公园像一颗颗绿色明珠,构成了深圳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杨雷说。
“共治共享”普惠民生幸福
所有市政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拆除公园围墙,使公园与城市融为一体;不断完善提升公园内文体设施配备;建设自然教育中心,赋予公园科普功能……公园数量飞速增长背后,是公园品质与功能的着力提升。
今年44岁的加里来自美国洛杉矶,深圳开放、包容、创新的气质以及美好的自然环境,让他决定定居这里。2009年,他专门编写了一本导游手册,介绍深圳的公园。“深圳在保持自然环境和美丽绿化的同时,发展速度和建设成果令人惊叹。”他说。
“共建共治共享”一直是深圳建设“千园之城”倡导的理念。2019年,深圳在全市启动社区花园和郊野径手作步道计划。
社区花园计划旨在发动生活在同一社区的居民,共同参与把附近的社区公园、边角绿地、小区绿地营造成美丽的花园,并提供日常的管理和维护;郊野径手作步道计划是在自然公园的山林,修建纯手工为主的无铺面自然步道,杜绝千篇一律的水泥、花岗岩铺面,满足人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
“生活在深圳的市民既能推窗见绿、开门见园,又能徒步山林、漫步郊野,听鸟叫虫鸣,闻花香草香,充分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意境。”杨雷说。
“山海连城”迈向“世界级公园城市”
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是深圳最引以为傲的自然禀赋,二千余公里绿道依山傍海,风景如画。
在深圳,行人在艳阳下行走也不会一直暴晒,绿道网络贯通全城,给市民带来片片荫凉。目前深圳建成绿道超2400公里,形成以区域绿道为骨干,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为补充的绿道网络体系。
打开深圳的地图,大大小小绿色斑块星罗棋布,一千余座公园、二千余公里绿道,万物并育、花繁四季,绘就出一幅“山海连城”的城市画卷。
深圳计划2020年建设社区花园120个,建设郊野径50公里,每年新建或改造公园30个以上;到2025年建成社区花园600个以上,建设郊野径200公里以上;到2035年全市公园总数力争达到1500个,建成社区花园2000个以上,建设郊野径500公里以上。
未来,深圳还将依托众多山体、海湾环抱、十条河流、百条城径、千座公园的良好生态空间框架和优美城市绿化环境,打造“世界级公园城市”,并在构建更科学的公园分类分级体系、打造世界著名花城等方面发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