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在公测中向个人发放1000万元的央行数字货币红包,引来近两百万人参与,再次把央行数字货币推上新闻头条。
央行数字货币愈行愈近,不少人畅想其对现有支付格局的影响,甚至为两大支付巨头捏一把汗,这就是典型的想多了。中国支付结算体系效率高、全球领先,根本不需要借助此类国之重器来重塑,从定位上看,央行数字货币并非着眼于现在的战术修补,而是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的战略布局。
对国内支付结算格局影响有限
央行数字货币定位于M0替代,意在逐步取代现金的使用。同时,作为法定支付工具,央行数字货币借助新技术在支付体验上有了跨越,如双离线支付摆脱对网络的依赖、账户松耦合降低了认证门槛等,对移动支付市场格局似乎也有重大影响。
事实上,央行数字货币意不在此。它通过定位于不支付利息的现金,自我限定了其对现有支付市场格局的影响。
央行数字货币无意与银行存款竞争。一方面因为不计利息,不可能对银行存款等生息资产形成直接竞争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其双层投放机制,仍然由银行作为代理投放机构与用户接触,不会对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带来冲击,也没有动银行用户的奶酪。
相比之下,美国的数字美元方案曾提到由美联储直接向居民发放货币,绕开金融机构,央行直接下场,这才是重磅炸弹。正因为影响太大,我估计也只是这么一说,真要做,也会限定在很小的试点范围内,从全球范围内看,双层运营机制才是各国央行数字货币的主流模式。
央行数字货币也无意与移动支付竞争。借助法定货币的强大渗透力,央行数字货币很容易实现对用户数和支付场景的广泛覆盖,必然让一众手机银行APP羡慕不已。但现金的定位,从根本上限定了央行数字货币在国内支付领域的渗透率。
现金定位下,银行不会对央行数字货币支付利息,居民自然不愿意大量持有,使得央行数字货币带有很强的“零钱”属性,每个人都会有几百块,也仅此而已。居民持有数量的限制,从根本上限定了其对支付场景的渗透能力。
相比之下,无论是银行活期存款、实时交易额度受限的货币基金,还是以信用卡为代表的信用支付工具,都允许用户享受实时交易的灵活性和资产计息的收益性的双重红利,只有这类工具才深合用户之心,能代表主流支付趋势。
央行数字货币有意取代现金,但现金一直有顽强的生命力。相比其他支付工具,现金具有最大的普适性,对场景没有门槛,对使用者也没有门槛,不依赖第三方设备和网络,还具有匿名性的特点。所以,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会在一些场景中有效降低现金的使用,但也只能在特定场景中实现这种替代,现金交易的需求仍会一直存在。
在特定领域显身手
国内支付体系已经非常发达,效率性和普惠性都很高,央行推广数字货币,并非要对现有体系动手术,而是借助数字货币在技术层面的差异化优势,补足现有金融体系的一些短板,聚焦在特定领域显身手。
1、物联网支付。早在二维码支付勃兴之初,很多从业者就开始畅想物联网支付的美好前景了。如空气净化器自动购买滤网,冰箱自动下单买生鲜,抽油烟机自动订购清洁服务等,现在看,这些畅想还只是畅想,实现起来似乎遥遥无期,但央行数字货币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让我们看到落地的希望。
数字货币之前,支付账户的实名认证和隐私安全性是物联网支付面临的一大障碍。其中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便是,仅仅为了冰箱自动下单,用户会放心在物联网账户中绑定自己的信用卡吗?大概率是不会的。有了央行数字货币,一切就简单多了。
一方面,央行数字货币不支付利息,定位于零钱属性,账户里也就几百块钱,安全性隐患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央行数字货币具有账户松耦合特征,任何代表个人身份唯一标识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开通数字钱包,用户可绕开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进行身份绑定,也能缓解安全隐患。
可以说,央行数字货币的试点推行,给物联网支付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区块链应用内支付。当前,国内严禁各类虚拟代币发行,也不承认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各类代币的支付属性,导致很多区块链应用大多只能在信息流上做文章,难以从资金流切入,无法在链上形成交易闭环。从技术特征上看,央行数字货币可以为区块链应用提供法定支付工具,补全交易短板,助力区块链在商业领域的继续渗透和应用创新。
3、现金交易可视化,助力货币政策精准滴灌。与现金交易的匿名性不同,央行数字货币是可控匿名,对交易对手是匿名的,对央行则是透明的,既满足了普通用户日常交易过程中的隐私需求,也对洗钱、逃税、恐怖融资等形成有效威慑。
更重要的是,由于交易记录对央行透明,央行能更准确地把握社会中M0的流通记录,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感知社会消费情绪、测算货币流通速度,为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打开了空间。
征途是星辰大海
相比国内市场,央行数字货币更大的想象空间在货币跨境支付领域,有望成为重塑国际货币格局的重要牵引力。
疫情期间,美联储再次打开水龙头,放水速度远超2008年金融危机,催生了“疫情不止、股市大涨”的奇观,让国际社会大跌眼镜又无可奈何。
同时,近年来美国不断挥舞货币大棒,对相关国家进行经济制裁,成为货币霸权主义的重要特征。如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说,
“凡是使用美元进行交易,不管是贸易还是投资,清算环节最终要走到美国,因此它肯定可以利用这种优势观察到你,同时可以对你进行制裁。另外,美国也在用不同的手段对其它的全球交易信息系统进行监控。它借助了强势的地位,也有这个能力,也有其它科技手段进行监控。”
一直以来,国际社会都在想方设法削弱美元这种单货币寡头的货币霸权问题。2009年,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就曾提议要更好地发挥SDR的作用,推动国际贸易、大宗商品定价、投资和企业记账中使用SDR计价,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事后看,SDR没有替代美元,这固然体现了美元难以撼动的强大影响力,很大程度上也与缺乏一套不与美元挂钩的跨境清结算体系有关。所谓“善制敌者,当先去其所恃”,要削弱美元霸权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扭曲,与其对现有跨境清结算体系修修补补,不如新建一套更加中立、去中心化的体系。
Libra2.0有意去填补这个缺口,但其去央行化的特征很难得到各国监管机构的支持;相比之下,多国央行基于互通的法定数字货币框架搭建新的跨境货币结算体系,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据国际清算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80%的央行正在研究数字货币,其中过半进入研究实验或实行阶段。随着多国央行推进数字货币实践,为后续互联互通创造了条件,一套新的、去中心化、中立的国际货币结算体系有望落地。
随着国际货币支付步入数字货币时代,跨境支付的效率和透明度大大提升,必然会削弱美元的货币中介地位。届时,各国货币的地位将成为该国经济全球影响力的真实映射,美元影响力随美国经济下台阶,人民币国际化随中国经济上台阶。从这个角度看,央行数字货币不必过度着眼国内支付格局,它的征途应是星辰大海。
来源为金融界财经频道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