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遭受巨大冲击,我国也不例外。在上述背景下,我国金融业迎难而上,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的《2020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二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6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2%;上半年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
特殊时期,如何理解制造业贷款数据新增规模逆势上扬并超过同期?银行等金融机构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如何形成多方合力,更好支持中小微企业?就上述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他表示,从长期看,加大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是我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但仅靠商业银行远远不够。综合国内外经验,要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要形成有主有次的多渠道融资格局。
记者:根据官方披露的数据,您如何看待制造业贷款数据新增规模逆势上扬并超过同期?
连平:今年前8个月,制造业贷款延续上半年势头,增加1.8万亿元,投放规模明显多于以往同期。对此,可从长、中、短期多个维度理解。
短期看,主要是上半年积极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民营、小微企业资金周转接续压力显著增大,其中很多都是制造业企业。为帮助企业维持正常经营,助力稳增长、稳就业等目标实现,监管部门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同时鼓励银行业加大对相关企业优惠利率信贷、无担保信用贷款的投放,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减少银行收费等一系列减费让利措施。目前,这些措施已取得积极成效。
中期看,这是近年来政府和监管部门持续推动金融业脱虚向实、回归本源的阶段性成果。2019年年末,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银行、保险机构要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由此也推动了信贷加快流向制造业。
长期看,则是我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战略的必然要求。受疫情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央审时度势,提出构建双循环发展战略。作为横跨内外循环的重要主体,制造业也将在金融的积极支持下加快转型。今年,金融监管部门进一步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和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督促大型银行发挥“头雁”作用,提升服务制造业的战略层级,并进一步明确提出“全年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速不低于5%”等目标,推动金融业加大对制造业的资源倾斜。
记者:在金融支持产业升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如何看待资金在大企业和民营、小微企业间的分配?如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领域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
连平:在产业政策引导下,资金向部分国企或大企业倾斜,与金融机构加强对制造业领域的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一方面,国企或大型企业在中国经济这列中高速火车上的作用相当于“引擎”,具备较强的拉动作用。从我国主要制造业的产业链来看,国企或大型企业大多居于核心地位,而数量庞大的中型企业、小微企业作为上游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或下游批发商、零售终端的定位也十分清楚。只要核心企业资金上不出大问题,整个链条上的中小微企业都能确保基本稳定。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企或大型企业在稳增长目标下获得资金支持无可厚非。
另一方面,民营、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去年下半年以来,在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金融机构对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今年一季度、二季度,主要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3.6%和26.5%,增速远超人民币信贷余额增速;二季度,民营、小微企业所占比重相对较高的轻工业和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23.2%和13.8%,明显高于中长期人民币信贷余额增速。由此可见,当前,普惠金融政策对制造业民营、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在不断增强。考虑到全球疫情和经济下行背景下,民营、小微企业对融资需求仍有较大缺口。下一步,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机构仍需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是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需要强调的是,要真正解决相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仅靠商业银行一支力量远远不够。综合国内外经验,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要形成有主有次的多种融资渠道并举的格局。这些渠道包括:一是建立地方中小微企业政策性银行。从政策性金融体系来看,德国、日本等国家都有专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性银行。目前,我国尚没有此类专门对口的政策性银行。二是进一步推进商业性金融制度的完善。培育和发展更多客户定位为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民营银行,支持部分符合条件的地方中小银行合并重组,有效提升金融服务地方发展的能级和水平。三是进一步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小微企业债、创新创业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金融工具的优化升级。
记者:对于制造业领域的民营、小微企业而言,除了融资,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
连平:当前,除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外,我国民营、小微企业还普遍面临着用工难、成本高、税负重等一系列实际困难。在经营成本方面,租金、土地出让金、原材料价格等因素叠加,推动经营成本不断上升,成本因素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更加突出。在实际税费负担方面,近年来,国内减税的主要受益者还是大中型企业,民营、小微企业由于税收征管加强的对冲,减负感受不甚明显。
对于民企、小微企业发展中面对的难题,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针对性纾困帮扶政策。如针对用工难问题,可通过实施小企业专业人才定向支持政策,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在人才申请公租房、落户等方面给予其与其他企业一视同仁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民企、小微制造企业。针对经营成本高问题,建议地方政府牵头打造轻成本的企业共享园区、共享工厂、共享研发中心和创新实验室,对于吸纳就业贡献突出、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给予适当贴息、研发投入补贴、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等支持政策。针对部分企业实际税费负担较重问题,减税降负应该更加倾向于民营、小微企业,扩大将贷款利息纳入增值税抵扣的企业范围,进一步降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率,提升年纳税所得额上限,同时适当降低“五险一金”企缴部分标准,让民营、小微企业最大限度轻装上阵。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