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 邰思聪)记者14日从推进北京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北京推进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对地震灾害进行及时感知、快速应对。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的冲击,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的能力。当灾害事件发生时,韧性城市能够及时感知、快速应对、迅速恢复,保持城市基本正常运行,并通过自我调节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
据了解,北京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之一,不但有地震灾害,还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洪灾、大风、沙尘暴等气象灾害。鉴于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同时呈现出链式效应、蝴蝶效应、放大效应,北京重点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北京市地震局局长孙建中表示,目前,北京市主要从地震环境与影响认知提升、工程韧性建设提升、社会韧性提升、制度韧性提升和地震韧性水平评估等5大方面推进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
其中,北京市建成了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的地震监测台网体系,北京地区地震监控能力达到1.0级以上,定位精度优于3000米,震后30秒可发布自动报告,5至8分钟可发布正式报告,1小时内提供仪器地震烈度分布图。为提高房屋建筑、基础设施以及生命线工程遭遇地震时具有抵抗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北京市实施了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共改造学校1290所,单体建筑4374栋。备灾救灾方面,持续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已建成各类应急避难场所168处,总面积2200万平方米。
孙建中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将继续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等工作,全面提升全市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