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刘鹤在人民日报撰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其中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十分重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好发展质量效益、扩大人力资本、发挥企业家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建设技能型劳动者队伍等重大问题。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逐步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而近日的《胡润财富报告》也指出:
“截至2018年8月,中国大陆中产家庭数量已达3320万户,其中新中产1000万户以上。北京是拥有最多中产家庭的城市,其次是上海。北京、广东和上海这三个省市的中产家庭数量共占全国(除港澳台)的50%”。
那么,中等收入群体到底有什么作用。
中等收入群体,到底什么意思
很多人应该听过“中等收入群体”这个名词,其含义看似不难理解,细究起来,却又不明其意。这也是每次官方公布“中等”相关的数据时,总能引起广广泛的网络讨论和吐槽的原因。
所以在了解中等收入群体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明确,到底什么是中等收入群体。
通常认为,中等收入群体基本上等同于中等收入者、中等收入阶层、中间阶层、中产阶层、中产阶级等名词。也有学者认为中等收入群体是中产阶层的“后备军”,此类讨论较多,在此不作细分。
中等收入群体以收入水平作为唯一标准的划分依据,其核心为中等收入。对于中等收入群体具体的划分标准,国内外学者并无一致意见。世界银行提出以 “人均日收入10-100美元” 作为划分中等收入群体标准。
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概念,接近于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或阶层)概念。
按官方统计标准,是指三口之家收入处在10万到50万之间。目前我国这一群体的规模大约为四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数量约30%。
具体到人均,其收入范围约为3-20万之间。
“中等收入群体”一词的来源
实际上,这个看似很容易理解,却又复杂至极的名词,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没有多久。
其首次出现是在2002年的十六大报告中,报告指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例,刺激消费增长”。
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则指出“要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主要手段,形成稳定的收入分配格局”。
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 “要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经济增长”。
2017年十九大报告则强调了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把 “中等收入者比例提高”纳入了 “两步走” 发展战略第一阶段目标。
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什么作用
作为次次出现在人大报告中的词汇,中等收入群体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又有何作用呢?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健全的社会结构必然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即中等收入者占最大比重,富裕者和贫穷者都占极少数。也就是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提到的“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要实现这种结构,就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对于经济发展有全面的正向影响作用。
首先是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中等收入群体经济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直接拉动消费和引导其他群体消费上, 这一点整个学界的看法几乎是一致的。
众所周知,收入直接决定消费情况。在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上,消费已经是绝对的主力。2018年,消费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直接拉动GDP增长5个百分点(参见图1)。
而中等收入群体比低收入群体具有更高的消费能力,又比高收入群体有更高的消费意愿,是消费市场中的最重要的力量。可以说,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决定了消费市场的规模,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同时,消费产生的社会效应,向上下传递,会形成“示范效应”,形成高、中、低收入群体共同增加消费的效应,促进经济的增长。
其次,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能够有效的促进技术创新。马斯洛需求理论讲述,人的需求从低到高有五种,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且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理需求,他们对于消费的需要,提升到了有安全、交际、与众不同等需要的更高层面,这就时他们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成为“苛刻的购买者”,对创新产品需求较为强烈,这就会从需求端推动企业的创新行为和技术的迭代升级。
最后,能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消费层级的提升会促进产业创新和升级,并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而新兴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只有中等收入者才具备足够的条件购买,并因此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当然,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实践中各种政策也会面临种种困难,但也因此,凸显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性。充分的利用好中等收入群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的经济也就能够更好更快的步入新阶段。
参考文献:
(1)何昀、过天姿,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2)刘世锦,入群体倍增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
(3)何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研究框架:一个文献梳理
来源为金融界财经频道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