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省会,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省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交通中心,亦是全省最具影响力的一座城市。放眼全国,各省份省会城市的“一城独大”态势并不罕见,例如武汉的GDP,占整个湖北省经济体量的比重高达37.7%。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省会都是省内的经济老大,济南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身为省会城市的济南,似乎从来都不是山东的经济重心。从省内格局上看,青岛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而济南的经济总量非但长期坐不上头把交椅,甚至还被烟台压制了十几年之久;倘若放大视角,济南在全国各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排名中长期位列倒数,甚至还不及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城市。
除了济南外,江苏的南京、福建的福州、辽宁的沈阳和广东的广州,都面临着类似的尴尬境况。
事实上,这些城市对于自己在省内的经济地位无比在意。今年年初的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要“提升南京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而南京自己也不止一次地强调“要提高城市经济第一的地位”;山东省早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提到,要“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而2019年初,莱芜正式并入济南,市场纷纷将此举解读为济南要更好地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啥是首位度?
此概念是城市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在1939年由美国学者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提出,作为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概括。经过大量的样本观测,他发现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多。不仅如此,首位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职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异常突出的影响。
后来,首位度逐渐用以衡量城镇体系中,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而“经济首位度”、“人口首位度”等分支概念也相应问世。例如,省会城市的经济首位度,一般就用“省会城市GDP总量在全省的占比”来度量,而这也流露出了“中心性”的味道。
有人依托2018年的经济数据,测算过全国各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的排名,其中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宁夏银川(51.32%),吉林长春(47.6%)和青海西宁(44.9%),而排在最末尾的5个城市则分别是山东济南(10.27%),江苏南京(13.85%),内蒙古的呼和浩特(16.79%),河北石家庄(16.89%),广西南宁(22.24%)。
可以看到的是,济南、南京等省会城市在全省经济版图中的分量,确实要比其他大多数省会城市轻得多,而这也是他们迫切想要追求自身的做大做强、强化核心增长极地位、提升城市经济在省内比重的根源所在。正所谓“蛇无头不行,鸟无头不飞”,一座首位度极高的超级城市,给所在省份乃至整个国家带来的东西,绝非普通城市可以比拟:
第一,能够形成更为强大的资源集聚效应,而全球范围内优质高端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将会给城市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二,能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并有效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有助于市场分工的细化与个体发展空间的拓展;
第三,能够发挥出强大的辐射能力,并带动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发展。
而提升城市首位度,也同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当前,我国正在迎来大都市圈时代,用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似乎已成为大势所趋。典型如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区域都在推动大都市圈建设。根据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37个主要都市圈的人口规模约占总人口的58%,经济规模约占经济总量的77%。在此背景下,提高城市首位度、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将成为越来越多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追求经济体量与人口规模的提升虽然不错,但却不全面。只因城市首位度的高低,无法真正反映出城市的经济增长质量。考虑到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唯GDP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城市经济增长背后的质量问题。因此,在提升城市首位度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精神文化、科技创新等多个维度的共同协调发展。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城市之间不管如何竞争,协同发展终归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具备“城市圈格局”,以更加宏大的思维和着眼于未来的视野来定位城市经济发展,即不局限于单一大城市本身的资源禀赋与技术优势,而是应同时考虑周边城市的相关要素和特点,将上下游结合起来,合理配置要素,通过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来降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并取得更大的效益。
诚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所言:“单打独斗的城市没有未来。”或许,这才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旋律。
来源为金融界财经频道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