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扎西(右三)在田间给农民讲解青稞种植技术。(资料图片)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战士们在西藏拉萨河畔的乱石滩上开垦出一片片农业试验田,播下包括青稞在内的各类高原作物种子,也标志着西藏农业由落后的原始生产方式朝着追求科学的崭新姿态迈进。
38年前的夏天,一个西藏农民家的孩子怀揣着青稞梦,步入农业高校求学,尔后在田间扎了根。他以科学家的坚守,为西藏农业生产和百姓增收致富无私奉献。
他就是尼玛扎西――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
2020年9月5日,金色的青稞还在暖阳下随风摇曳,尼玛扎西却永远地走了,带着他对雪域高原最炙热的深情,带着高原儿女对他最不舍的眷恋……
把农民当作自己的亲人
在西藏,只要有农牧民的地方,就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你可能不认识当地的官员,但尼玛院长,人人都知道。”
2013年4月,春播在即。日喀则白朗县巴扎乡金嘎村主任普琼第一次见到尼玛扎西,尼玛扎西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给你提供一个新型的青稞品种,你有信心把它种好吗?”眼前的人,瘦瘦高高、皮肤黝黑,谦和而热情。
彼时,要让农户放弃传统种植的当地青稞品种转而采用这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新型品种,哪有这么容易。尼玛扎西卖力“吆喝”,当年5月初,金嘎村村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开播了50亩新型青稞品种试验田。整整13天,尼玛扎西每一道关键技术环节都要把关,沿着长长的田埂,一块田指导完了接着去下一块。
每天等到天色已晚,所有农民都回了家,尼玛扎西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连续工作中他经常忘了喝水,午饭也从来没按点吃过,大多数时候直接在田里席地而坐,一点糌粑就着酥油茶就是一顿饭。
怎样才能把复杂的技术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曾陪同尼玛扎西一道下乡的西藏农科院农业所研究员禹代林对此感触很深:“他从来不和农民说要打多少毫升农药,而是比划着手里的瓶盖,用‘几盖子’的量去形容。加水也不说多少斤,通常是把‘一桶喷雾剂’作为一个单位,农民一听就懂。”
那年秋天,新型青稞每亩增产50斤,籽粒较白有利于糌粑和面条加工……这个在金嘎村率先示范推广的新品种成功了,还有了它响亮的名字――藏青2000。这个新品种也为两年后自治区粮食年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作出了重要贡献。
尼玛扎西说,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贡献大小,取决于有多少成果被农牧民接受,成为多少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帮手。他始终坚持身体力行地为农牧民解决生产问题。为了推广青稞新品种,尼玛扎西跑遍了西藏所有的粮食大县。他还去到贫困户家中,解答他们的生产生活难题。每逢他示范青稞种植技术,总是被当地前来学习技术的农民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要是没有院长给我们讲科学种植技术,村里的青稞可长不了这么好。”白列村村民明拉说。
“他把农民当作自己的亲人,只要有时间就扑在农田上给大伙讲技术,他把做好农民增产、农业增收的工作当成一辈子的事业。”禹代林说。
一粒青稞梦的种子发了芽
如果不是深爱着这片土地,深爱着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尼玛扎西也无法成为带领高原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领路人,而他的成长成才,正源自一颗“农民儿子”的初心。
尼玛扎西出生于山南市扎囊县的普通农民家庭。用青稞磨粉制成的糌粑是藏族人民的主食,在他的儿时记忆里,家里的糌粑从来不够吃,爸爸和哥哥总是赶着毛驴驮上土陶制品,去邻县换青稞。运气不好的时候,父兄一走就是半个多月。
学知识提高青稞产量,解决温饱,成了尼玛扎西儿时最大的梦想,就连跟着叔叔放羊,也要“趁机”认上几个字。国家的义务教育和对西藏大学生的特殊帮扶政策,为他的青稞梦想铺平了道路。1982年,尼玛扎西考上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他的大学同学欧珠说:“尼玛扎西总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本来一分钱学费也拿不出,直到碰上这么好的时代,能够在学校免费学习,将来我们一定要怀着感恩的心,回报国家。”
大学毕业后,尼玛扎西进入正在组建的西藏农科院从事科研工作。1995年,他又获得了中科院地理所硕博连读的机会。攻读研究生期间,总部在尼泊尔的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为尼玛扎西提供了科研岗位。“当时他在山地中心的月薪有2500美元,几乎是农科院薪酬的10倍。”西藏农科院农业所所长杨勇还记得,当西藏农科院提出希望尼玛扎西能早日回国,支援西藏农业发展建设时,尼玛扎西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院里需要我,家乡人民需要我,祖国需要我,我应该回国。”没有“讨价还价”,没有任何迟疑,尼玛扎西推掉了本可以在国际山地中心继续工作的机会,毫不犹豫地回到拉萨。1999年,尼玛扎西获得博士学位,成为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培养的第一个藏族农学博士。
心怀使命 忘我前行
万年的寒冰、峭峻的山岩、荒芜的戈壁……在自然条件及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的西藏,粮草双高、更具有复制和推广意义的青稞新品种一直是尼玛扎西科研道路上不懈的追求。
今年年初,位于拉孜县拉孜镇措布村以东3公里的藏西旱地农业综合试验站启动运行,未来有望在不增加农民投入的情况下,让青稞的每亩产量增产20%以上,进而带动周边2000亩旱作示范田增收。这是西藏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尼玛扎西为此倾注了颇多心血。“西藏未来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必须靠科研手段,探索新的土地灌溉模式,尽快补齐旱作农业短板,这些都是院长的规划。”西藏农科院资环所所长王文峰说。
30多年来,在对上千份青稞育种材料详细观察和鉴定的基础上,尼玛扎西带领创新团队先后主持选育出16个青稞优异新品种(系),累计推广青稞良种818万亩,实现青稞增产19.06万吨……其中“藏青2000”占西藏青稞种植面积70%以上,最高亩产近900斤,惠及上百万百姓。
肩头沉甸甸的使命感,催促着英雄忘我前行。2020年8月30日一早,尼玛扎西带队前往阿里无人区,开启西藏自治区新一轮农业种质资源普查。8月31日,尼玛扎西一行人途经日喀则岗巴县吉汝村时,远处刻着“祖国万岁”标语的山坡下,郁郁葱葱的青稞田吸引了他的目光。4600米,这几乎是全区种植青稞海拔最高的地方。尼玛扎西当即拍下照片并编辑了一条信息发给助理刘秀群:“将来在‘祖国万岁’的下面写一排‘西藏极高海拔边境地区农业综合试验站’,为守护好神圣国土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这也是刘秀群收到尼玛院长的最后一条信息。9月5日,尼玛扎西同志在前往阿里日土县调研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离世,年仅55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静原 代 玲)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