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受疫情冲击下,中国的快速复苏强烈吸引着海外企业。
在第三届中国国家进口博览会举办期间,汇丰面向全球发布了一份为进博会定制的调查报告。这一面向全球11个海外市场近110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在世界经济及贸易发展受新冠疫情冲击和紧张地缘政治局势影响的背景下,全球企业仍将注意力聚焦于中国,将其作为未来业务拓展的重点市场之一。
专家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在经济逆全球化的势头愈发严峻的情形下,我国仍举办进博会,表明中国不仅没有贸易保护主义,反而通过市场的开放,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新的机会。在“内外双循环”发展格局下,通过开展进口贸易,能够优化我国资源配置,为服务经济内循环注入发展动力。
73%海外企业将中国作为未来主要市场
汇丰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一年,虽然很多企业被迫缩减国际业务、聚焦本土发展,但他们对中国的增长前景依然乐观。中国在新冠疫情中快速复苏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制造业的基础设施优势,是海外企业继续关注并加强布局中国市场的重要理由。
数据显示,在受访的1100家企业中,四分之三的受访企业预计未来两年他们在中国的销售会实现增长,而且有五分之一的受访企业预计增长会超过20%。还有73%的受访企业表示,中国是其未来一至两年里的前几大重点市场。
“中国从新冠疫情中快速复苏是受访企业对中国市场保持乐观展望的主要原因。对疫情的有效控制,令中国成为今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有望实现正增长的国家,也为稳定全球产业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行政总裁王云峰表示。
王云峰还认为,在“双循环”新格局之下,中国的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超大规模市场红利,让中国成为全球企业在低迷的世界经济环境中难能可贵的业务“增长极”,而全球企业的积极参与也将进一步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联通。
继续加强在中国的供应链布局
调查显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将继续扮演关键角色。不仅没有什么迹象表明全球企业计划将业务从中国转移他处,而且许多企业还在增加他们在中国的供应链布局。
其中,四分之三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预计未来两年会继续加强在中国的供应链布局,这还包括70%的美国企业。还有超过40%的受访企业计划将在中国的供应链比例增加10%或更多。
受访企业表示,增加在中国供应链的比例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中国的数字化机遇、新品上市速度的加快、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整体供应链成本的减少,以及供应链稳定性的提升等。
调查显示,海外企业预计中国未来两年增长最快的前几大领域为高科技产品和服务、消费电子和电器,以及医疗设备和医疗保健产品。服务业的增长潜力尤其被海外企业看好。随着中国市场的成熟,以及消费者品味越来越国际化和精益化,将吸引更多高端和高科技领域的企业进入到中国市场。
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遭遇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在汇丰的此次报告中,受访企业认为全球不断加剧的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局势并非最大的挑战,最大的两个挑战在于需要通晓中国的商业文化,以及全球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企业对在中国的销售增长的预期略高于全球平均值。只有25%的美国企业将不断加剧的贸易摩擦列为其与中国开展贸易的最大挑战。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副主席兼行政总裁王冬胜表示,“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与更多的国家开展广泛的经贸往来,尤其是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互动,将为中国吸纳先进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带来强大助力。而在此过程中也将带动劳动者收入的增长,从而拉动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
进博会:实现“货比百家”和“客比百家”
尽管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在上海举行进博会仍然吸引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参展。习近平主席在对进博会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在确保防疫安全前提下如期举办这一全球贸易盛会,体现了中国同世界分享市场机遇、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真诚愿望。”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直接来看,在进博会这个平台,大家可以寻找商业机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克服了信息的不对称,从而使买家和买家都能够实现“货比百家”和“客比百家”。
白明指出,从国家的角度看,通过举办进博会,表明我国不仅没有贸易保护主义,反而通过我国的开放为世界经济创造更多新的机会,此时体现出中国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通过进口贸易更好地使内外循环相结合,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复杂形势下中国坚持举办进博会,有助于团结更多国家抵制逆全球化,坚定维护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发展。”他认为,未来中国市场的规模将不断增长、潜力不断释放,将成为引领全球生产的重要力量。中国企业也将逐步进入价值链高端环节,整合全球资源,服务国内市场发展。
白明对记者说:“原来全球市场是欧美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中‘微笑曲线’的低端位置,相对来说是被动的。当然,这也成就了我们的贸易大国地位,很不容易。”
他指出,从长期来看,这样是不可持续的。“未来,中国这样的大国要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所以要改变原有粗放式产业发展模式,提升在战略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加强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意识,实现消费和产业的同步升级。”
针对中国这个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海外企业该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白明认为,海外企业应该积极寻求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能够“接地气”,扬长避短、相互共补,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中国的市场。
庞超然对记者表示,海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可以考虑结合自身优势,有效进入国内产业链短板环节和中西部地区,服务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还应掌握和理解国内消费特点,享受国内市场发展红利。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