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中,自从有了君王就有财政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则到了二十世纪才出现,但要到七十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才有了理论上不受限制的货币政策。尽管如此,多数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在多数时候还是循规蹈矩的,滥发货币的基本上都是发展中国家,IMF等多边组织耳提面命地教训他们,财政政策不能失控,货币政策必须独立,如此方能避免债务危机、通货膨胀、汇率崩盘。
现代货币理论提倡,在不触发高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可以允许持续的财政赤字,货币政策应该支持财政赤字。它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但是一直不见容于主流经济学家。
该理论今天仍不被主流经济学家所接受,但却越来越受到政策制定者的欢迎。第一个将现代货币理论从学术界搬到政策领域的是伯南克,2008年金融危机中他毅然推出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巨量的新增基础货币化解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危机期间央行出于紧急应对目的,释出大量流动本无可厚非,但是危机过后联储仍然维持极其宽松的货币环境,为财政赤字买单,性质就不同了。尽管经济学家的伯南克曾经批评过现代货币理论,政策制定者的伯南克却成了该理论的忠实执行者。欧洲和日本也先后推出QE政策,并将其常态化,实际上以现代货币理念来制定货币政策是不争的事实。
如今的世界,政治家容不得经济衰退了。经济荣景是自己的政绩,经济衰退意味着丧失选票,于是想尽各种方法刺激经济。从经济学角度看,衰退是经济周期必不可少的一环,经济不好带来库存调整、工资下降、租金回落,这样才为下一轮经济上升奠定基础。就像冬天虽然严酷,却是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政治家不愿意接受经济有下行周期这个现实,
政治家们能够花钱买景气的前提,是央行愿意配合,愿意通过QE来购买暴涨的政府债务。这两届央行行长多软骨头,俯首听命于行政首脑,于是央行越来越像政府的出纳。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联储从美国财政部分离出去后,央行独立性不断被强调,此论也被洗脑般灌输到发展中国家的央行身上。
然而一场金融危机和一场瘟疫,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边界消失了。原本独立的不受政府影响的货币政策,成为了财政政策的马前卒。
上一次金融危机后的经验表明,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未必带来飙升的消费物价通货膨胀,因为实体经济受惠不大。没有通货膨胀,央行就可以继续为财政政策保驾护航,财政/货币政策联营的局面便得以维持。
这次的财政赤字在很多国家都是非战争时期最大规模的,新增货币量都是史无前例的。笔者相信这次同样不至于产生足以令央行改弦易张的物价压力,因此QE局面可能长期存在。QE是不是真的不带来通货膨胀?非也,消费物价通货膨胀也许不严重,金融物价通货膨胀一定厉害。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